在爱心妈妈的协助下,巫华裔学生都参与裹粽子过程,也得知端午节的来历及典故。
巫裔女书记亲自示范裹马来粽子的方式,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观看。
一粒粽子,传达了不同的文化讯息!其中华人在端午节裹的粽子,代表中华文化里爱国的讯息,而马来粽子(ketupat)却是代表了喜庆佳节!
作为一种别开生面的机会教育,芙蓉加拉宾华小也趁端午节及开斋节来临,主办了一场“仲夏追忆思端阳”的裹粽活动,让学生及家长学习裹两种粽子,其乐融融。
此活动获得校内各族学生,尤其是巫裔学生及员工参与,体现了我国独有的多元文化特色,同时,也让华巫裔的学生,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
在这场活动上,学校获得10多名爱心妈妈参与,在爱心妈妈的协助下,把裹粽的食材煮熟后,然后分给学生们,进行裹粽体验。
熟能生巧且有裹粽子经验的爱心妈妈,现场给予学生们示范,教导学生们学习如何裹粽,包括折粽叶方式、如何把糯米放入棕叶内、及以绳子绑紧,让学生们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学生完成的作品参差不齐,但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特别是对于巫裔学生,除了目睹了华人传统粽子,也亲身体验裹粽子的乐趣,学生们也了解到一粒小小粽子,背后所付出的心血。
参与活动的巫裔书记,示范了马来粽子的裹粽方式,学生们包括教师们也大开眼界,引起在场的师生们兴致勃勃,想要更深入了解马来粽子。
刘双赈(左五)认为,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灌输学生们中华传统文化,
让友族及年轻一代加深认知,促进友族团结;右三为家协主席余养金。
刘双赈: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由来
“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我们有责任灌输学生们中华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由来及意义。”
芙蓉加拉宾华小校长刘双赈指出,由于教育课程逐渐走向本地化,很多学生甚至不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包括对屈原的典故一无所知。
因此,他指出,除了裹粽子外,学校也借此活动,把端午节的典故述说给予学生知道,大部分学生才恍然大悟。
互相了解促进团结
他认为,这种方式是很好的机会教育,当然,他也不只是进行活动,把中华文化传承给予下一代,也让友族学生体会及灌输儒家思想,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他特别指出,他们也参与裹马来粽子,除了欢庆开斋节,也希望华裔学生,接触多一些马来文化,友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可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团结。
“尤其是大马迎来的新改变后,我们也希望可促进国民团结的思想,也能从小开始灌输起来。”
而这一粒小小粽子,也可以是联系各友族,促进民族团结的东西之一。
一粒粽子,除了代表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是个促进友族团结的方式。
背景资料
马来粽开斋节常见食物
马来粽(ketupat)是一种东南亚传统食物,欢庆开斋节常见这种食物,并且当成开斋节主要象征之一。
马来粽由于制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扎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马来粽”通常所见的马来粽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采用羽状棕榈叶(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种是用椰叶扎成。
粽子投江祭屈原亡魂
粽子一般是以竹叶包裹糯米或油饭,豆沙,绿豆,红豆,眉豆,黄豆,腊肠,咸蛋,花生,栗子,玉米,冬菇,虾米,猪肉之类,并水煮或蒸熟。
起源于端午节祭祀龙或伍子胥的祭品,后来楚人为了让投江过世的屈原遗体不被鱼类所食,就以粽子投江喂鱼,另说则是直接以粽子祭祀屈原的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