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昔日学生的热门场所,书城的书局见少买少了

百胜楼的建筑格局相当传统,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市区小坡屹立了38年的百胜楼,曾经是书香弥漫的天地,在书局撤走后留下的空间,已由各种文化与休闲相关的生意填补,注入了新生命。

 

百胜楼坐落在桥北路和维多利亚街之间,是衔接着两座公共组屋的5层楼商业中心,外观设计平平无奇,与市区内其他摩登且现代化的商场,办公楼和酒店等建筑物相比,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甚至透露出一份属于上个世纪的时代感,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

 

53岁的友谊书斋老板宋志忠接受新加坡“联合晚报”访问时说,当年这栋大厦八九成的店家都是书店和文具店,所以就有了“书城”这别名。

 

也是百胜楼商联会副主席的他指出,当年有一个说法,即书城的“书”与“输”同音,对华人来说不是太吉利,所以就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做“百胜楼“。

 

不过,百胜楼其中一个第一代店家书城音乐书局的70岁老板郭文发说,打从一开始,“百胜楼”这招牌就在大厦外墙上,相信是取自英文名(bras basah)的谐音,书城才是后来人们起的别名。

 

他指出,1980年以前,桥北路,维多利亚街和勿拉士峇沙路一带林立着许多书店,二手书店和文具店。

 

“直到百胜楼建好后,当局就把书店和文具店迁移到同一屋檐下,当时店主所签下的店铺合约也附有必须经营书籍文具生意的条例。”

 

据他估计,当年百胜楼约九成店铺是书店和文具店,以售卖中文书籍占大多数。

 

他指出,当年许多店家都是在新加坡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例如青年书局,上海书局和大众书局等。

 

虽然之后当局放宽条例,不硬性规定商家的生意类型,但入驻百胜楼的店家还是以书店和文具店为主。

 

 

在郭文发看来,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初期可说是百胜楼的辉煌时期。

 

八十年代初,奥迪安电影院就在百胜楼旁边。

 

郭文发记得,当时电影散场时间约晚上9时30分,之后就有人流涌百胜楼闲逛,有的翻书本,有的买音乐卡带等等。

 

当年,每逢学校假期,百胜楼更是热闹非常。

 

郭文发说,家长会带着孩子前来购买新学期的课本,碰到年底时期,书店也会出售款式琳琅满目的日历与贺年卡,吸引许多人前来选购。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包括受电子书和网络商务的冲击,新加坡书店业生意每况愈下是不争的事实,百胜楼店家的营业情况也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郭文发的观察,百胜楼与中文书店的生意大概在2000年以后开始走下坡,几个家喻户晓的老字号书店相继走入历史。

 

经营了超过80年的上海书局在2008年关闭,青年书局则在2015年年结束位于百胜楼的实体店生意,转战网络市场。

 

另外,拥有近80年历史的文具销售商开明书局也在前年结束营业。

 

也是百胜楼商联会主席的郭文发指出,目前百胜楼大约有140家商店,书店只有16家,占一成左右,与当年到处都弥漫着书香的书城相差甚远。

 

时至今日,再把百胜楼叫作“书城”,也已经不合时宜了。

 

然而,危机也是转机,一家家撤走的书店所腾出来的空间让百胜楼找到新生命的契机。

 

在百胜楼二楼开设四宝斋画廊的62岁吴耀远说,书店业萎靡不振是无法挽回的大趋势,但一家家书店的退出,却为百胜楼开拓了新机遇,促成其他种类的商店入驻的可能性。

 

吴耀远自1986年年起就在百胜楼经营文房四宝的生意,他曾在百利宫,文华酒店经营过画廊,但他在两年前,决定把画廊搬到百胜楼,800平方呎店面就在文房四宝生意的旁边。

 

之后,吴耀远积极地拉拢其他画廊业者入驻百胜楼,希望把不同定位的画廊都集中在同一屋檐下,能形成“协同”效应,吸引收藏家前来百胜楼。

 

他指出,如今百胜楼的画廊已有多达12家,估计是城中画廊最为集中的商场。

 

除了书店和画廊,百胜楼的商店种类相当多元,有美术用品店,音乐器材店,印刷店,运动用品店,眼镜店和钟表店等等。

 

53岁的紫砂壶收藏家陈添耀于2013年入驻百胜楼,开设紫砂艺术廊,专门售卖各种古董紫砂壶。

 

陈添耀说,当初在选择店面地点时,他也考虑过市区内的其他商场,但因看上百胜楼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所以最终在这里落户。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