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全球教育创新大赏·看见世界华人的创新教育

报道:本刊 郭慧筠(台北采访报道)/ 图片:相关单位提供
 
世界瞬息万变,教育的目的不能再局限于知识的追求,同时也需培养学生素养,以具备足够技能面对无法预知的挑战。教育创新成为当前全球各界关注的议题,教育制度应如何转变,方能跟上时代步伐,栽培出符合未来世界需求的人才?
 
台湾温世仁文教基金会与芬兰著名教育创新组织HundrED,于上个月在台北携手举办全球教育创新大赏,以“FIT+HUG生涯价值力”六大核心指标为主题,发掘全球华人地区的教育创新案例,借此启发教育者共同培育未来世界所需人才。
 
温世仁文教基金会成立15年来,一向以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为愿景。该基金会在两年前开始推动教育创新枢纽专案,发掘台湾中小学阶段最具代表性、行动力与影响力的教育创新典范人物。
 
温世仁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林雅莉于前年底,到芬兰参加当地的创新高峰会,发现出席的华人寥寥无几,“当时我心想,其实台湾或华人世界的教育创新也很亮眼,但为何在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两三百人中,却没有几个华人。”
 
于是温世仁文教基金会就在去年跟HundrED合作,正式推出首届全球教育创新大赏,目的是希望全球华人不要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无法给世界看见他们的教育创新故事。
 
全球教育创新大赏共吸引了世界各地近百件教案参选,评委团由来自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美国、芬兰、荷兰和中国7个地区的26位教育专家组成,最终评选出7个杰出案例,其中4个获选案例源自台湾,其余则来自香港、中国及新加坡。
 
左起为杨仲尧、张天雄、梁子颖、林雅莉、HundrED执行长Lasse Leponiemi、郑宇竣、MTA负责人Jose Maria Luzarraga、张希慈和杜瀛。
 
评选3标准:独创、影响、扩展性
评委团以温世仁文教基金会的“FIT+HUG”具体指标,加上HundrED的独创性(Innovativeness)、影响力(Impact)及可扩展性(Scalability)3个面向,作为教育创新案例的评选标准。
 
所谓的“FIT+HUG”是该基金会经过研究所定义出的未来人才培育六大指标,包含三大特质及三大能力,三大特质为真诚友善的本质、多元创新的思维和科技运用的认知,而三大能力是以人为本作为、跨领域整合及全球视野在地实践。
 
温世仁文教基金会TalentNXT研发团队刘怡华博士强调,即便7个获选案例当中,有些不是新概念,但由于我们并没有身在其中,每个案例其实都有大家不知道的创新部分。
 
“我们无法在短短的影片中呈现全貌,获奖者的分享和影片或许只能展现八九成,还有百分之十我们没有看到,而且每个人对创新的角度不一样,只要跟现有状态有所分别的都是创新,所以提醒大家有责任通过激荡思维,从获选案例中找出创新点,每个都很值得!”
 
HundrED全球研究负责人Christopher Petrie(左起)、刘怡华博士、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案总监兼大会主题演讲者Lauren Ziegler、林雅莉、Lasse Leponiemi及葛莱宝(Grable)基金会执行总监兼大会主题演讲者Gregg Behr,携手完成首届全球教育创新大赏。
 
获选教育创新案例
1.无人机跨学科课程(香港)
无人机跨学科课程负责人杨仲尧是香港迦密圣道中学的科学老师,他说,无人机跨学科课程启发自芬兰有关培养七大跨界能力的教纲,以无人机技术为主题,针对香港9至10年级学生进行STEAM教育,借此培育学生的跨界能力。
 
无人机跨学科课程结合了资讯科技、数学、科学及地理,并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也就是知识开发阶段,即36小时的跨学科课程,以及解决工程问题阶段,通过12小时的课程给学生制作无人机辅助的水采样系统装置。
 
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成功设计出无人机辅助的水采样系统,该系统将以低成本提供有效的水质及污染源监控方法。
 
杨仲尧还在课程中融入创业理念,让学生思考无人机除空拍以外的应用,“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要以人为本,希望学生能善用无人机科技帮人类服务,他们都很有创意,想到能利用无人机给行动不便的病人送药、检测桥梁、清洁玻璃,还有检查树木,以免有鸟巢的树木被砍下。”
 
2.师生共同出版计划(台湾)
华人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师生共同出版计划发起人张天雄也曾经历少一分,打一下的年代,“我常莫名其妙挨打,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我脑袋里环绕,既然老师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就好好地去念书。”
 
尽管拥有教育博士及艺术硕士资格,但他在学习的历程里,并没有感知到教育的意义,依然希望能够找到教育跟生命之间的连接,于是他踏上记者征途。
 
“我花了15年,绕了地球4圈,到过30个不同的城市和国家,有繁荣的,有贫穷的,有和平的,也有战争的。除此之外,在我15年的记者生涯里,也看到许多灾难、悲欢离合及无常,这也是引发我进入偏乡教育的原因。”
 
采访完八八水灾之后,他决定放弃记者工作,踏进偏乡,为偏乡教育尽一点心力。他笑言,当然陪在身边的还有一群跟他一样“精神不正常”的伙伴,也都辞掉了工作,随他一起进入偏乡。
 
在偏乡服务的10年间,他走遍台湾各个偏乡,发现偏乡孩童缺乏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偏乡总是被定义为经济失能,需要同情的地方。
 
“这是偏乡教育最糟糕的问题,若孩子从小都活在施舍里,手心都是向上,要如何教育他成为施比受更有福的人?既然看见问题,就要努力解决。”
 
师生共同出版计划集结学童的摄影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摄影公式共同出版书籍,再透过行销模式,给学生接触真实商业市场。目前他们已推出3本书籍,出版的实体书数量超过六千本以上,所得将作为学童教育基金,当成是小作家写书的劳务费,而不是捐赠。
 
该计划的宗旨是建立一个不管任何艺术或生活技能形式,都能沿袭的教育架构,同时唤醒偏乡学童的学习动机,并克服商业市场的挑战,更要紧是用偏乡儿童的手扭转自己在社会中需要被同情的刻板印象。
 
3.BEEP Lab(新加坡)
BEEP Lab创办人梁子颖是台湾人,小时候被父母带到新加坡生活。他说,自己在台湾并不算是优秀生,而且有阅读书写障碍,却非常喜欢画画和手作。后来,他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建筑系,开始有机会思考艺术、科学及手作可以如何结合。
 
“我常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在大学才学设计,我觉得太晚了!那时候就告诉自己,如果未来生涯有机会,我希望投资在小孩子身上,让他们思考设计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建筑师,还有份参与新加坡樟宜机场第四航站的建造,“我很享受建筑师的工作,不过与此同时还在想或许我也能建筑生命。”
 
5年前,他接到必须回台湾服兵役的通知,却在回台后获得免役。因为这样的契机,他开始探索建筑与教育的结合,在母亲的牙医诊所开启快乐追筑课程,并于前年在新加坡注册为社会企业,实现儿童建筑教育。
 
BEEP Lab课程采用“AR.C.HI.TEC.TURE”架构,涉及艺术(ARt)、社区(Community)、历史(HIstory)、科技(TEChnology)和自然(naTURE)领域,同时通过情境式和探究导向教学带领孩子学习。
 
“我们的理念是建筑、分享及学习,尽管世界充满未知数,但我相信要是每个孩子就是创造者,他们会更认识自己和事物,而且分享才有意义,在分享的过程,他们能够真正学习世界跟他们的关系。”
 
4.为台湾而教(Teach For Taiwan)(台湾)
“为什么'为台湾而教'会创立?在台湾,孩子的出生决定了他的未来,多数低成就学生来自于不山不市或更偏远的地区。”为台湾而教影响力发展部总监杜瀛说道。
 
为台湾而教成立于2013年,多年来致力于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愿有一天台湾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拥有优质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他透露,为台湾而教计划的3个关键字是人才、优质教育和运动,通过招募有使命感且有能力的教师和领导者,跟高需求学习地区在地协力,创造优质教育环境,最后支持校友们在社会不同位子上,持续推动教育改革,为改变教育不均等而努力。
 
杜瀛分享,曾有一所面临废校的学校,基于为台湾而教的介入,在两年内,学生人数从27人增加至91人,从中证明只要培育更多好老师,跟在地有更多的协作,并跟家长互相联合,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可能创造优质教育。
 
“累积6届以来,我们栽培了接近170位老师,有60所合作学校,影响约莫4500位孩子,目前也已有91位校友完成服务。参与为台湾而教计划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所有人改变教育不平等的起点!”
 
教育创新成为当前全球各界关注的议题,教育制度应如何转变,方能跟上时代步伐,栽培出符合未来世界的人才?
 
5.城市浪人(台湾)
22岁那年,国际城市浪人育成协会共同创办人兼执行长张希慈与团队策划了一项教育实验,号召大学生们参与他们所举办的流浪挑战赛,在3个星期内挑战完成各种任务,如送餐给街友、访问老人家等。
 
后来,她决定把比赛传递下去,当成事业发展。 2017年的时候,还把比赛从大学拉到高中,给学生尝试举办挑战赛,招募100位学生和老师参与,一起完成不同的社会体验及自我探索的行动计划。
 
“学生们在送餐给街友的过程中,开始跟街友对话,发现原来贫穷是真实且复杂的问题。我们提供学生脑力激荡及各式各样分析工具,让他们试着整理到底人为何贫穷,没有标准答案。通过分析整理,他们对这些真实的问题和答案,有了想解决的深刻渴望。”
 
张希慈记得数年前,曾问过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想做什么事情,梦想是什么?学生听到问题后大哭起来,原因是从来没有人问他到底想做什么,他答不上来。
 
“其实在台湾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如果能提早在高中阶段建立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许未来不会有更多大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唯一的回答是眼泪。”
 
她说,流浪挑战赛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多孩子提早思考人生方向,以及如何面对自己跟社会其他人的关系,“我们期待成为启发孩子们创造行动的推手,也让所有孩子相信可以在持续行动中,看见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6.蒙德拉贡商学院
(Mondragon Team Academy,MTA)(中国)
“当今教育教导学生成为跟随者,他们并没有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而且有数据显示,未来有85%的工作现在仍未出现,还有20%的青年在跟别人见面前会经历忧郁,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MTA团队代表Amaia Garcia在台上说道。
 
MTA是由推动变革的企业家们所组成的国际社群,旨在鼓励团队企业家精神,学习模式注重于“做中学”理论,不会教导学生何谓企业家精神,而是提供他们工具和机会建立自己的企业。
 
通过此教育模式,学生将成为MTA团队的新血,并在整学年投注心力,创建以团队学习为导向的公司,除了负责本身事务,也要辅助其他成员提升技能。
 
MTA的特点在于结合团队企业家的热情及他们的学习过程,借此体会唯有团队成功,才是自我成功。目前,该组织拥有1500位以上的团队企业家,创建了80家团队公司,并在全球设立13所MTA实验室。
 
7.玩美客(台湾)
玩美客创办人郑宇竣跟太太蔡佳欣是大学时期一起念建筑的同学,结婚后在台湾宜兰成立建筑公司,从接建筑室内设计委托案子开始,直到现在变成一家建设公司。
 
两年前,他们跟一群从事艺术设计相关行业的朋友成立了玩美客,在一所小学的旁边,租下一处闲置空间,里头有平房、谷仓,还有一片空地,作为教学实验基地,带领孩子通过建筑教育,从自然环境中培养美感素养。
 
“玩美客跟字面上的意义一样,就是无论如何都要玩得开心,然后追求生活美感,还有动手做的创客精神。建筑教育是可以在地化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我们希望把儿童建筑教育带进台湾,甚至亚洲,在中文教学为主的环境下发展,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他之所以参与儿童教育其实启发自6年前,每当他在做建筑模型的时候,就读幼儿园的大女儿都会跑到他的身边,学他制作模型。
 
“女儿从来不觉得我在工作,我每天熬夜工作,她却说爸爸在玩,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所以那时就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对建筑的热忱投入在儿童教育。”
 
玩美客建立的学习架构称为“666任务式教学法”,包括六大核心主题、六大指标能力及6个课程实行阶段。
 
郑宇竣认为,要发展儿童建筑教育必须从食衣住行育乐6种主题切入,原因是当教育的观念从生存本能出发,孩子们就更容易有强烈清晰的自主学习动机,也能帮助孩子理解世界全貌,“当然儿童建筑仍是我们的核心课程,以定义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并学习创新的意义。”
 
教育者、关注教育及人才培育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以及教育政策影响者纷纷响应全球教育创新大赏,期待从中收获创新启发。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