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绿色校园,并不是单单看校园种了多少棵树,或回收了多少垃圾。真正的绿色校园,是必须将环保意识与行动贯彻于学校的日常运作、管理和教育,例如节能减碳、绿化环境、减少废弃物等。
本地大学往往在QS和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都挤不进百大,但是有个排行榜,本地大学却表现相当出色,有两所大学甚至挤入全球40强,领先许多世界名校。
这个排名是世界绿色大学评比(UI GreenMetric)。它不像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是以大学的学术声望和研究绩效作为排名准则,而是主要根据大学在绿色校园建设方面的成绩来进行排名。
所谓绿色校园,并不是单单看校园种了多少棵树,或回收了多少垃圾。真正的绿色校园,是必须将环保意识与行动贯彻于学校的日常运作、管理和教育,例如节能减碳、绿化环境、减少废弃物等。
世界绿色大学评比是由印尼大学(UI)于2010年发起,近年有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参与其中。在今年1月公布的2018年度排名,总共有七百多所大学上榜,包括18所本地大学。这一期的【新教育】,我们前往世界40强的博特拉大学和马来亚大学,看一看这两所大学究竟在建设绿色校园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绿意盎然的博特拉大学是许多广告和电影的取景地,但可惜校园内最有名的那棵象耳豆,今年初宣告抢救无效倒地。
博大UPM:改善交通 ,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在隆芙大道往北靠近沙登的路旁,有一片辽阔恬静的青青草原。从前经过这里,偶尔可以看见牛群在草原吃草,但近年牛群已极少出现。不过幸运的话,如今偶尔还可以看见有人在边坡上骑马,好不惬意。
拥有这片田园风光的是博特拉大学(UPM)。在1月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大学绿色评比(UI GreenMetric),前身为农业大学的博大排名32,是马来西亚表现最佳的大学。
这个成绩不能说令人意外,因为博大拥有广袤绿地,是国内其他大学难以相比的。不过,若说博大胜在土地面积,这对博大又未免太不公平,因为环境与基础设施只占整体评比的15%,其他评比标准还有能源与气候变化(21%)、废物处理(18 %)、水(10%)、交通(18%)及教育与研究(18%)。
博大创立于1931年,算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历史悠久意味着校园里有些建筑和设施已相当老旧,不像新建筑可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例如利用太阳能和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因此,诚如博大环境学系主任查哈林教授(Ahmad Zaharin Aris)所说,在打造绿色校园时,校史悠久不见得是一个有利因素。
如果改建老建筑,那会需要非常多资金。在拨款减少的情况下,查哈林说,校方唯有鼓励各院系从各方面节约能源,例如把传统灯泡换成LED灯泡,LED灯泡长期来说可帮助节省电费开支。在采取各种节约能源的措施之后,博大去年成功比前一年节省高达8%电费开支。
别小看这8%,查哈林表示:“这8%对大学而言是个可观的数目,这笔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
为减少汽车造成的噪音和空气污染,博大校园设有脚踏车道,鼓励学生以脚踏车代步。
1月下旬采访博大的时候正值大学假期,此时校园人烟稀少,路上车辆也不多。相形之下,大路两旁树影婆娑,整座校园因为少了废气和噪音污染而显得清幽宁静。
博大在交通这方面可谓下了不少功夫,校园内沿路都有脚踏车道,鼓励师生以脚踏车代步。为了降低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查哈林举例,博大采取的措施包括禁止大一学生在校园开车,以及特定范围在特定时段会实施交通管制,禁止汽车驶入,避免噪音和空气污染。
当然,校方祭出禁令的同时,总得想办法提供替代方案。博大端出的方案就包括了为学生提供300令吉购买脚踏车的补贴,还有规定学生把车停在中央停车场,再由校园巴士从这里把学生载送到各个目的地,以此减少车辆在马路穿梭。
提到环保,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这些博大都有在推行,包括在校园内设立回收站。然而博大作为研究型大学,能做的不只有这些。博大有很多研究项目其实跟改善环境有关,其中一项是成功把用过的食油提炼成生物柴油,目前博大的校园巴士正是混合使用这种比较不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柴油。
除此之外,博大向来跟政府机构如环境部保持密切合作,从事跟公众利益有关的研究。譬如,博大设有环境法医中心,查哈林说这个法医中心跟尸体解剖无关,而是如果发生污染事件,这个中心就会负责研究和鉴定污染源头。
图中看似贮水槽的黑色水箱,其实是雨水回收系统。采集到的雨水可用作浇花等用途。
打造绿色校园 ,将环保变成校园根深蒂固的文化
气候变迁是一个全球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博大设有农业系、森林系和环境学系,对气候变迁这个课题更是无法视而不见。
查哈林坦言,气候变迁对农业影响不小,像是现在的农作物,生长周期便变得紊乱,榴梿季节就是一个明显例子。不过,如果说气候变迁对校园环境的影响,目前来说则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在世界绿色大学评比,博大已连续9年位列马来西亚第一名。查哈林表示,有人说博大为了排名而不惜砸钱改善环境,但事实不是这样,博大并没有刻意追求排名,能有这样好的成绩纯粹是因为在校长的长期领导之下,环保早已成为全校的共同愿景,大家一起努力自然会有好的成果。
查哈林表示,博大除了倡导垃圾分类,校园内还设有垃圾回收中心,向师生收集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物。
他说:“其实早在世界绿色大学评比出现之前,大学就已经推行各种环保措施。当环保变成一种文化、一种习惯,我们要再推行任何措施就变得相对容易。”
虽然博大2018年度的世界排名,比2017年的第二十七位稍微下滑,但查哈林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此排名的评比方式会不时调整,加上其他大学也很努力,博大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
要打造绿色校园,查哈林提到一个关键,那就是全校必须上下一心达成共识。举例来说,博大校园从前交通繁忙,既污染空气又制造噪音。校方管理层后来听取民意,一步步限制车流量,同时推行配套措施照顾学生权益,才有今天相对清幽的环境。
查哈林表示:“在博大,我们采取双向沟通,不只是由上而下,还包括由下而上。如果不愿意聆听基层的声音,有些政策便无法良好执行。”
马大在2018年度世界绿色大学评比排名36,全国排名第二。
马大UM:打造绿色校园,未必需要砸大钱
在2018年世界绿色大学评比,马来亚大学(UM)排名全球36,紧追在博特拉大学之后。
马大的情况跟博大有一些不同,因为马大属于城市校园,要在钢骨森林包围之下打造绿色环境,所面临的挑战会比城市地区以外的大学来得更大。
马大为了打造一个环保校园,特别设立一个秘书处。秘书处主席苏米阿妮教授(Sumiani Yusoff)最引以为豪的其中一项成就是推广堆肥,把校园的厨余和园艺废料制作成有机肥料。
苏米阿妮说,马大的堆肥项目不但能达到环保目的,而且具有经济效益。
马大生产的有机肥料。
这个堆肥项目源自2010年,本来只是她给学生的一项作业,后来因为反应不错,这个项目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据她表示,在过去8年,大学这个堆肥中心每天平均处理300公斤厨余。
厨余在很多人眼中等同于垃圾,但是苏米阿妮想要让大家知道,厨余其实也有价值,甚至可以生财。目前,马大所制作的有机肥料,每公斤售价5令吉,比市价便宜。
无论如何,马大制作有机肥料的本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眼见厨余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对环境会是一种负担,所以才开始研究堆肥。苏米阿妮表示,厨余如果直接由垃圾车送往垃圾土埋场,运输过程会消耗能源,例如消耗汽油。而马大推行这个堆肥项目以来,历年总共减少相等于200万公斤的碳排放,及节省80万令吉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换言之,这个堆肥项目不但环保,而且经济划算。
马大校园内的堆肥中心,利用食物厨余和园艺废料制作肥料。 (照片来源:马大)
环保从日常习惯做起,未必需要砸钱
另一方面,马大校园内虽然有些建筑已颇老旧,但还是努力迈向节能减碳的目标。例如,马大校园内有一间祈祷所,外观看似跟一般祈祷所没有不同,但马大这间祈祷所拥有许多绿色建筑特征,例如装有节水器和雨水回收系统。苏米阿妮说,需知道穆斯林每天祈祷5次,每次祈祷前都需用水净身,对水消耗甚大。而马大这间祈祷所堪称全国模范,因为在采取节水措施之后,这间祈祷所节省一半的用水量。
马大还有很多研究项目跟环保有关,例如过期药物的安全处置法,以及透过即时路况监察系统改善交通。
值得一提的是,马大也有零垃圾运动,苏米阿妮是这运动的协调员。她说,若要打造绿色校园,其实未必需要砸大钱,因为只要大学每个人从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例如减少资源浪费,那么对校园环境也算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