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教育,但却往往被人忽略。
你读懂小孩了吗? (上篇)
报道:郑佩琴
每位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会尽量满足的孩子需求,并非常关注孩子的健康,然而很多父母却往往忽略了孩童的心理需求。
一个健康的儿童除了有强壮的身体外,也要有个健康素质的心理、有自我控制能力、稳定的情感和积极参与群体生活。因为只要有健康素质心理的孩子,将成就更大的未来!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因为小孩的各种习惯和行为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也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所以,家长应把握此黄金时期,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余兰芯:行为与情感良好
精神健康儿童 具积极性
《星洲日报》东海岸社区报专访了家庭关系教练余兰芯,与大家分享有关“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资讯,让大家对培养儿童良好心理有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及早发现改善儿童的问题,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
余兰芯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称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或被称为儿童行为与情感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社交与情感健康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精神障碍而已,也要有健康的情感。精神健康的儿童具有较积极的生活质量,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良好运作。”
不应忽视辅导老师
她说,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时期,可是在我国的小学辅导老师却不被重视,导致弱小的的心灵被忽略,以致引起儿童心理问题。
她说,其实小学的辅导老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最佳老师,理应受到大家的重视。
余兰芯:拥有健康素质心理的孩童,将造就更大的未来。
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积极参与群体活动。
神经发育障碍影响未来能力
余兰芯说,根据国家健康与发病率调查研究,通过儿童报告问题,发现5岁至1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流行率为20%,而男孩显著较高21.8%,女孩则为18.1%。
她说,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最高流行率州属为砂拉越(16%)、第二流行率为沙巴与纳闽联邦直辖区(14.8%),排名第三则是柔佛州(14%)。患最高儿童心理问题流行率种族为原住民(16.5%),其次为华人(14.2%)和印度人(13.8%),而马来人则占少数,仅10.4%。
“居住在农村的幼小男孩患有心理卫生风险比较高,其他土著居民发病率普遍较高,而最少群组是马来人。
障碍多发生于学龄前期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主要归类于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也就是大脑与神经元信号中枢的连接出现障碍。很多时候不会马上发现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发展期出现的障碍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发育障碍特点为人格、社交、学术或运作方面等能力受损。”
她说,神经发育障碍分为智力发展障碍、沟通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障碍、特殊学习障碍、运动障碍和其他障碍等。
余兰芯说,其中沟通障碍是一般家庭的孩子都会面对的问题,沟通障碍和情绪问题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儿童不善于表达他们他的看法与情绪。
“沟通障碍问题包括谈话性语音障碍或口吃障碍、儿童期发病流畅性障碍、社会(应用)交流性障碍和未特定流性障碍。
当孩子经常独坐一处自己玩时,家长应多加关注及给予引导。
电子产品导致注意力缺失
“尤其是现在科技发达的年代,儿童自小就开始接触及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导致影响他们出现沟通和注意力缺陷的问题。
“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一来将影响孩子视力,二来小孩因习惯性对着电视或手机自动'回答'的电子产品,导致他们不爱与他人沟通,久而久之大脑习惯电子产品的'快闪'画面,令他们对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继而导致注意力缺失问题。
“举例,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看快速、刺激的电子画面,久而久之自然对'沉闷'的书籍失去兴趣,因为书本的字体不会如电视般的画面'跳跃'。所以,长时间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将会面对沟通障碍。”
可从儿童行为 及早发现障碍
余兰芯也说,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问题也是最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包括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社交恐惧;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问题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或父母管教方式,又或者是饮食习惯所造成。
她说,心理健康问题会造成儿童面对一些困扰,并可能产生广泛影响,包括教育程度、社会关系、身体健康与生存机会。很多时候家长可以从儿童的行为表现,及早发现儿童心理问题,继而及早纠正及改善生活习惯,开解儿童心理问题 ?
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黄金时期。
儿童心理问题征兆/行为表现:
1.胆小、情绪敏感、容易哭闹
2.显著性焦虑、缺乏安全感或出现肌肤恐惧状况
3.奇异行为如拔头发、咬指甲、撞墙或其他自残现象
4.常独自一人玩、孤独不合群
5.自控力差、常说谎、行为反抗、肢体冲突频密
6.过于好动、无法静坐、常干扰其他同学
7.口吃、阅读困难、歇斯底里及癫痫等
影响儿童少年心里健康发展因素,包括:
1.生理因素(遗传疾病与缺陷)
2.家庭因素(背景、文化与父母教养方式)
3.个人因素(成长发展、人际沟通、特殊成长经历)
4.社会体系与环境引出(学校、社区、教育制度、保育及法律)
5.交互作用因素(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