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祥去年受邀主持古晋留台同学会主办的“融合教育与适异教学法”教育专题工作坊。
打从2006年开始,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副校长潘启祥就是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与适异教学法(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的推广先锋。
当时,香港主流教育还是强调竞争和重点栽培优质学生,学业成绩差劲的学生备受忽略。
潘启祥以有教无类的胸怀,重视每位学生的成长,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在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落实融合教育十多年后的今天,该校学生学习情况良好,叫人另眼相看,打破传统教育界一贯保守思维,让很多教育界人士开始了解融合教育的文化及措施。
融合教育简单来说,是针对同一个课室或教学环境中,老师需要同时照顾具有不同能力及程度的学生之差异学习需要。
过去,香港教育界传统方法是将学生以程度分班(资优班及放牛班),不过这种方法往往淘汰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了全面照顾每个学生以及发掘他们的优点,融合教育理念及适异教学法是实现有教无类的最好方法。
潘启祥认为,离开象牙塔后,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环境,有不同的族群或社会阶级,如何融入社会或人群生活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即便是人才,也必须学会和别人合作及沟通,这样才有办法适应大环境。
他说,融合教育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周遭,有不同层次能力的人,有的人比较强,有的人比较弱,有的人比较擅长某种技能,有的人有某些缺点。
“整个大环境这么多人,我们必须学会容忍、适应及解决问题。”
他觉得融合的概念必须从小开始理解,甚至从一个课室开始,这个概念,一直到走进社会,与不同的人群相处与合作,建立工作团队或组织家庭,一样也要讲求融合。
“现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普遍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及成功企业家等。香港的主流教育强调竞争、偏重筛选,要改变学校传统生态,使它更能接纳及照顾差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这十分不容易。”
潘启祥说,很多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半疑半信,资优学生的家长更担心自己孩子的成绩会被影响,学习进度会被拖累。
“为什么要把资优学生和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放在同一个课室?我的孩子是资优学生,这么做要如何训练我的孩子成为未来的精英?”这是很多家长的普遍想法。
我们来谈谈华人在教育上对孩子的期望:成龙成凤,长大后成为专业人士,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光宗耀祖,父母脸上有光,能够在亲朋戚友面前抬起头。
但是,进入21世纪,华人的传统教育期望,有没有让这个社会或国家变得更好?
潘启祥说,融合教育对班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学生(比如学习能力缓慢、迟钝)有利,老师们会建构一个更能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课程,更清晰的表达老师可以教什么,学生可以学什么。课程,不再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框架,而是成为学生达到各自目标的工具。
他觉得,与其<7740>眼于学生的学习障碍,贯彻融合教育的学校更专注于发掘学生的个别学习能力,脱离根深蒂固的考试导向教学模式,朝学生需求导向的模式转化,发掘学生的强项加以发挥,而不是强调他们的弱点,这让学生未来有更好的前途。
潘启祥举例,其学校一名学生来自问题家庭,行为怪异,成绩很差,经常不获得师生理解,一名老师偶然机会发现她喜欢走进草丛观察自然生态,并且发现她将自然观察结果都画下来,甚至结集成为一个绘画书,附上很多生态知识以及观察文字。
在该学生的笔下,她的自然生态绘画十分独特及精彩。由于她有这方面的专长,老师为她设计可以发挥她喜好及专长的题目,让她尽情可以发挥自己的绘画潜能,结果这名原本行为怪异、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因为绘画作品获得肯定、才华获得认同,她渐渐因为绘画而肯定自己的存在及自信,逐渐融入群体,甚至发挥天分,为学校完成许多大壁画,赢得各界的赞赏,让师长感到十分欣慰。
一提到融合教育,一般人的疑问是可行吗?实际吗?这会不会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老师的疑问是如何教?怎么做?工作会更多吗? “班上有三四十学生,顾全所有学生都来不及了,更何况还要照顾有特别教育需求的学习障碍学生,我不是超人啊!”大概一般老师都会想,学生乖乖上课、不制造问题,已是最好的现象了!
潘启祥在2017年8月13日受邀为古晋留台同学会主持“融合教育与适异教学法”教育专题工作坊,在为期一天的课程里,展示许多例子,对现场的老师及辅导老师分享他一直推广的融合教育理念,以及设计课程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他自2006年开始规划并带领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实施融合教育政策推动课程、教学法及评估方法的变革,成就斐然。他曾调到香港教育局,为全港逾50间学校提供照顾学习差异的支援,以及推广共融文化及措施。
在工作坊上,潘启祥展示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执行融合教育的经历及成果,老师之间需要达成共识,融合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分层教材、适异课程与适异评估系统的设计、应对差异学习风格与能力的策略、服务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都是老师贯彻执行融合教育的方法。
根据融合教育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3组(强、中、弱),各组的练习题目也不同,依学习能力强弱获分配难度及容易的题目,因此弱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的题目比较容易,也是他们可以作答的范畴,接<7740>不同组的学生都会上台演习,报告成果,这让强弱学生都有机会呈献他们的学习成果。
对于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的练习题目充满挑战性,需要思考;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的题目比较容易,他们不会被难倒,更有完成练习功课的意愿,无论强弱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呈献他们的学习成果,而且不一定要以强学习能力学生组为主。这就是融合教育。
潘启祥说,不同组的题目分别是基础型、进阶型、挑战型内容,这是分层期望及任务,让学生无论强弱都可以完成题目,3种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同坐一排,虽然他们练习的题目不同,不过强能力的学生可以指引弱能力的学生,照顾与给予提醒,这是朋辈支援的效果,不因能力强弱而出现歧视现象,反而更能因为频密互动而增加感情。最后,大家都可以各展所能,无分高低,落实自主学习。
他补充,融合教育必须获得学校管理层的支持,然后由老师们执行,并给予时间让老师们准备教材和检讨,不断的交流才能订制完善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题目,同时也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追踪成果,让融合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法可以越来越成熟。
“老师们会担心自己需要设计很多不同类型的题目,因此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他们必须经常频密交流与检讨教学成果,再加以改进,而学校管理层是老师们背后的支持者,倘若学校管理层不支持,融合教育也很难落实。”
潘启祥简介:
●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专攻课程发展及教育管理)
●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专家
●香港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2013年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