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通识教育 充分装备从容迎战未来

报道:蒙慧贤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学不只是职业训练所,也是扩展人生视野和知识技能的场域,除了让学生精于自己的专业,也在栽培学生成为有素质、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因此,通识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也是在瞬息变迁的时代中,一种自我装备和提升的教育。尤其近年来瘟疫肆虐全球,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巨大变化,教育不应只是累积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软实力、通识和应变能力等等。
 
然而,本地高等学府大多倾向专业教育的学习,令通识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往往没获得重视。本期专访本地高等学府的4位通识课程老师,以了解本地大学通识教育的实况,现代大学生都上哪些通识课程?究竟通识教育该如何改善和推动?
 
 
李晓云:通识教育是填补专业教育不足的另一个教育板块。
 
什麼是通識課程?
迈入工业4.0时代,人们的生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科技紧密连接,大学生要在高科技的时代具备竞争能力,就必须发展出人工智能没法取代的能力,即跟“人”和“创新”有关的能力。
 
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高级讲师李晓云受访时表示:“通识的通,在我看来是‘打通、贯通知识’,是填补专业教育不足的另一个教育板块,我们希望通识教育能够打破专业知识的藩篱,贯通每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能从中锻炼出一些不限于专业格局的、具备宏观视野的能力,不仅在专业领域具备竞争力,更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透过创新去改善社会。”
 
余美婷:通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否则大学教育只是在生产机械人而已。
 
马来亚大学人才与工业培训中心(CITrA)主任余美婷表示,通识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本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人生哲学、价值观、道德品行等。对学生来说,除了念好书和考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将来毕业后能够把自身累积的知识,向社会做出有道德的贡献,回馈社会和人民,而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她引用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博士说过的名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年轻人的思想中树立对人性的热爱,以及为人类和社会奉献的精神。”因此,通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否则大学教育只是在生产机械人而已。
 
尤其迈入工业4.0时代,人们高度依赖科技完成各种事物。有道是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既可利用科技去做出有贡献的事,也可做出不利于社会环境的事,因此通识教育对于人的道德价值的塑造更加重要,否则科技再发达,也不会带给社会和人类幸福和贡献,如今网络霸凌、骇客等的问题,就是一例。
 
因此大学生一定要能够分辨善恶,懂得有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科技,尤其在这个生活被科技环绕的世界,如果没有通识的哲学和人文基础去支撑和提醒,人类很容易会误用科技,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出现。
 
饶玉明:通识教育工作者更像是在做着一种准备的工作,提供学生接触、钻研、思考的机会。
 
我們爲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拉曼大学课程发展暨教学创新中心副主任饶玉明表示,通识课的课程设计和作业,能让学生有机会跳开原本的专业领域,离开自己原来的舒适圈,往往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和改变。
 
她分享自己的经历,当年她在马来亚大学念书时,曾选修一门“西方哲学”的通识课程,当中的收获和震撼让她至今仍印象深刻,受用程度不输其他专业课程。
 
“我觉得通识课程是一种跨种族、跨文化,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的同学当初选修跟环境有关的通识课,他最终成为一名环保分子。这些课程的影响力是很长远的,我和同学经历过,我也看到学生上了通识课后的一些改变。”尤其是到校外实习或参与国外交流计划的学生,特别能感受到通识教育对于扩大视野和提升自觉的帮助。
 
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世界公民的素养。眼看疫情之下,各国之间为何有的国家能够良好管控疫情,其实都跟个人的公民意识息息相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可从通识教育里面慢慢地去推移,它不是一个课程教完,而是积累所有的通识课程一起办好这件事。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就像鱼在水里游,不会觉得水重要,必须离开水才会知道水有多重要。”在她看来,通识教育工作者更像是在做着一种准备的工作,提供学生接触、钻研、思考的机会,在踏入社会时有更好的装备和“子弹”,去面对不可预知的挑战。
 
 
通識科及格   才能獲取畢業文憑
自2013年9月起,大马高教部规定所有受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认证的公立和私立大专院校落实通识教育学科(Mata Pelajaran Umum, MPU),每位学生都必须修读通识科目并考获及格,才能获得毕业文凭。
 
通识科目分为4个组别:
U1: 包括伊斯兰及亚洲文明(Tamadun Islam dan Tamadun Asia,TITAS)及族群关系(Hubungan Etnik)两个科目,涵盖哲学、历史和价值观等相关知识。【注:所有公立大学在2019/2020学年度以哲学与时事(Kursus Falsafah dan Isu Semasa)和伦理与文明(Kursus Penghayatan Etika dan Peradaban)取代原有的通识课程,私立大学则维持不变。】
 
U2:与软技能相关的课程,例如领导与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语文、设计与创新、资讯素养等。
 
U3:让学生扩展对马来西亚认识的相关课程,例如马来西亚政党与政策、社会科学概论、民俗与社区生活、经济课题等,各个学校单位也会根据学生需求而设立不同课程。
 
U4:课外活动及社区服务,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和志愿工作,了解社会所需,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来协助弱势群体、改善社区环境。
 
* 通识课程的学分必须至少占总学分的10%或以上。
 
* 通识课程的课纲、教学方向、学习成果、主题等由教育局所设定。在围绕教学主题的前提下,各大学老师可自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题材,传达通识课程的讯息,引起学生思考,确保学生能对课程定下的所有议题都有所了解,然后做出评估。
 
* 考评方面,在U1和U3组别的通识课程以小组作业占70%。考试占30%,其余大部分以作业表现作为评估,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到课程内容,并且透过作业展现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创意,以及组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曾嘉彬:各所学院的老师会提供一些基础的通识课程。
 
認準未來需求,大學紛設通識課
虽然高教部已规定每所大专院校必须落实上述通识课,然而,随着工业4.0时代来袭,有不少大专院校看见未来人才的趋势和市场需求,愈加重视通识课程,另外设立相关的通识课程,让本校学生拥有更多元的学习和发展。
 
以3所大学为例的通识教育实况:
01.马来亚大学
在马来亚大学,通识教育隶属马大人才与工业培训中心(CITrA)负责,该中心主任余美婷表示,除了全国规定的MPU通识课程,该校也推行许多额外的通识课程,亦称为“SHE”(Student Holistic Empowerment)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学习,在成绩、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平衡发展。课程分为四大向度,学生必须每组选修至少一个科目,包括:
 
1. 电子科技(i-Techie):例如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科目,以跟进时代发展。
 
2. 思维方式(Thinking Matters):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身心灵发展(Emotional, Physical and Spiritual Intelligence):照顾学生身心灵发展,以缓解学生面对压力和忧郁的问题。
 
4.全球化与社区永续议题(Global Issues &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全球课题和社会议题。
 
 
02.拉曼大学
在拉曼大学,近几年就开拓了MPU通识课程以外的通识选修课程。该校课程发展暨教学创新中心主任曾嘉彬表示,各所学院的老师会提供一些基础的通识课程,好让学生有机会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拓展其他领域的知识。在拉曼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3个组别:
 
1. MPU通识课程(U1-U4四个组别科目)
 
2. 大学必修通识课程:孙子兵法与策略思考、语文科(英语、韩语、日语、德语等)
 
3. 大学选修通识课程: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商务、软体工程、管理学等领域风格各异的课程,即便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感兴趣的学生皆可选修。
 
 
03.南方大学学院
在南方大学学院,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根据原有的U1至U4组别框架下,增设多元的选修课程,例如艺术与美学、东西方名著导读、多元社会文化、觉智生命等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人文素养、艺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对国家、族群、文化的认同 。
 
该校通识教育中心高级讲师李晓云表示,在设计和规划通识课程之时,由于校方及负责老师非常重视通识课程,规定大学部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修完33个通识学分,远远高于其他大学,惟通识课程落实以来一直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和挑战,如今新一批学生只需修读14个通识学分。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