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本报 关丽玲 图:受访者提供
2020年10月,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表了《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排名》(World’s Top 2% Scientists)。根据开始发表论文年份至2019年的职业生涯及综合各领域指标统计,我国一共有163名科学家入榜,在超过15万名世界顶尖科学家中占有一席位。
这些科学家来自国内各大学,包括入榜人数最多的马大(32名)、理大(27名)、博大(21名)、国大(18名)、工大(12名)、大马蒙纳士大学(6名)。其他有学者进榜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还包括大马诺丁汉大学、双威大学、拉曼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国油大学、多媒体大学、赫瑞.瓦特大学大马校区、泰莱大学、UCSI大学、英迪大学、大马科廷大学、砂拉越斯威本科技大学等等。
《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排名》是由史丹福大学统计学院生物医学数据科学系医学教授John P. A. Ioannidis带领的团队所统计的数据。从近700万科学家里,筛选出世界前2%的科学家,涵盖文、理、工学科,包括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显示了每位科学家在其领域学科的综合引用指数排名。此数据提供了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能够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
从事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外行人所看到的,只是埋头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不只要有研究方向,还要了解国家及世界的需求与发展,甚至要走出实验室──申请研究资金、了解市场需求、与各界交流,研究生涯方能走得更远、更深。有意朝研究之路发展的年轻人,更少不了浓厚的兴趣和热忱,才可以坚持理想,有所发现并解决人类问题。
【入榜者分享】
梁敏慈博士(理大工业技术学院生物加工教授)
科研最大的难题:缺乏研究资金
这项排行榜对梁敏慈博士来说,可以看到个人在科研表现的能见度,证明正在活跃地做研究,而所做的研究有人在看和引用,也显示科研成果有其用处和重要性。
对国家来说,则可以看到大马科研以及博士学者在全球的表现以及国家投放在研发资金的回报率。
曾获得2007年LOREAL-UNESCO大马杰出女科学家奖、2016年大马科学研究院大马顶尖研究科学家奖的梁敏慈,多年来专注研究益生菌。她毕业于理大食品工艺学士和食品生物科技硕士学位,2006年任职理大讲师。后来到澳洲维多利亚大学攻读食物微生物与安全博士学位长达3年,都是围绕在食品科技领域,现在钻研益生菌,可说越做越专。她是如何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优秀的研究员,须付出学习和进步的时间
“研究不会停止的,而是继续进化,例如,我研究益生菌,从中延伸到益生菌如何改善人体健康。”梁敏慈的研究是有关益生菌改善肠道健康、防止食物敏感、抑制造成腐坏的细菌等等。
“以前我们研究的益生菌是跟食品发展有关。现在社会产生很多病毒有关的问题,因此益生菌研究着重在解决病毒的问题。”
这就是科学家研究的工作。现在正发生的问题,或许未来就不存在了,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科学家可尝试往另一个方向研究。 “做不熟悉的东西确实不容易,学习就是没有停止过的。一名优秀的研究员,要愿意付出学习和进步的时间。”
1996年科学界一大事迹──第一个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复制羊多莉成功培育出来后,引起了当时还在念中学的梁敏慈对科学的兴趣。到了升大学,她选择念食品科学,大二开始对细菌、微生物产生兴趣,之后就停不下来,积极参与任何有关细菌学的研究企划和项目。她学士时期研究酵素、硕士研究风味生产,到了博士才选择益生菌。
“研究细菌有趣的地方,是细菌跟人类很相似。要吃才能活、吃什么排什么、会'发脾气',以益生菌为例,我们找出它的特性。培养细菌犹如栽培明星,寻找细菌的强项,运用在人体健康。最挑战在于每个人的肠道条件都不一样,益生菌不一定对每个人有同样效果,因此需要做很多实验去验证。”
科学家面对的难题,梁敏慈说就是缺乏研究资金。近年各单位都减少发放研究资金,提供硕博士的奖学金也少了。少了资金,就少了研究项目。虽然可以找企业合作,但对新晋讲师来说,缺乏人脉较有难度。她希望国家重视科研,多拨款在研究与开发。
给年轻人的话:
若有志向要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热忱和很浓厚的兴趣。试想想,硕士要念2年,博士3年,非得要有莫大的兴趣才可以坚持。
首先要找一位好老师,第二是选做有兴趣的项目,第三最好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做研究。
很多科学家希望一“入场”,就有设备完善的实验室。虽然过去有较多的资金,但身为研发人员,我们也需要主动去申请资金的。我在澳洲看到该国家投放在R&D的资金也很大,但研究人员仍然要出外寻找合作机会。
科学家应该走出实验室,让大家知道你的研究,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王伟俊博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工学院副教授)
再忙,也不错失科研交流机会
在全世界各领域前2%顶尖科学家排名中,少于10年科研资历的王伟俊博士(32岁)凭他杰出的化学工程研究表现入榜了。
王伟俊也获得另一项荣誉──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Global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in 2020)名单。该榜单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InCites平台上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入选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全球共有六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167人次进入榜单,其中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马来西亚共有13人次入选。
他毕业自大马蒙纳士大学,曾在新加坡A* STAR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IMRE)担任研究员,2018年加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王伟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催化技术,光电催化和电化学水分解,还原二氧化碳,固氮,纳米科技,太阳能燃料生产,能源转换和存储等。
目前较多的研究是利用纳米材料,把太阳能转化成再生化学燃料。这概念是来自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产生光合作用而来。王伟俊从小就对生活细节产生很多科学疑问,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奥妙与执着,他喜欢化学的多元变化,又对工程技术着迷,造就了他今天钻研化学工程。
王伟俊曾到海外参与科研交流计划,包括获得2018年德国政府颁发的绿色精英奖,得以在德国交流3个月,另一项则是获得2018年默迪卡大奖基金,2019年到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交流3个月。这些经验让他获益良多,他建议年轻科学家主动申请及把握这些可以出国研究的机会,开拓国际视野,为大马争光。
“通过这些交流,我可以了解到外国的学习文化,年轻人有这样的机会,日后对事业发展也有帮助。”
王伟俊短短的资历,就有如此非凡的成就,高产的学术产量和高被引用率。他除了做研究,同时也有教学和督导研究生的工作。 “虽然我很忙,但若有难得的交流机会,不容自己错失。虽然很短暂,但却非常扎实,我们有机会到顶尖的研究所,就要积极参与,从中可得到不同的信息和资料。 ”
他也有机会跟不同的海外大学如中国的大学和教授合作,无论是对个人或两方大学都是很好的发展。
给年轻人的话
最重要是要懂得分配时间,因这是接下来3到5年内要专注做的事,即要朝向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科研的专注方向,首先从兴趣出发,一直改变课题,会让科学研究只流于表面,而且没有方向,科研技术其实可以去到很深入的,这是他从导师身上看到科研专注点的成就。
科学家要了解世界的需要、国家政策,如是否对经济有帮助。国家拨出经费,也希望应用在企业发展。
我发现年轻人现在普遍有两大问题,一是表达能力较差,二是写作能力。这些能力都至关重要,需要在实践中历练,无论是将来念研究所或出来社会工作,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善用科技工具,将对未来事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