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厘清学习本质迎战未来

这些年来,教育现场的思考,大部分都落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软实力,同时间也检讨应试教育长久以来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而开始寻找学习的本质。还有,融入各科目的高思维及创意思考,教导跨领域的技能之余,也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
 
2020年由教总举办的最后一场线上教育分享会“国际名师云课堂3.0”,邀请了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系副教授陈得圣博士以及台湾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小学资深老师温美玉,分享上述教育课题,平均每场分享会吸引了约160名教育工作者参加。
 
 
通过终身阅读 开启无限世界
主    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心的学习
主讲人: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
主持人:吉隆坡崇文华小前校长王仕发
文:教总提供
 
尤芳达表示,人类历史中知识不断提升,也从农业革命的奴隶和劳工需求,发展到现今迈向工业改革4.0,更需要愿意努力学习并克服困难,及有同理心的知识员工。因此学习的等级将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增长,成长心态也会同时获得提升,未来更会从数据到资讯,再往知识层面,进一步提升到智能和智慧的要求。
 
他认为,未来5年将出现更多智能机械人,终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模式,21世纪科技创新提升人类的生活素质,未来会有很多新产业,旧行业终究会被淘汰。在迎接人工智能科技浪潮、未来科技大整合与跃进时代的到来,我们无须过虑和担忧,只要不断学习,获取应用、辨识、统整与创造知识的能力,就能面对这些未知的挑战。
 
助学生装备好能力和智能
21世纪的学习框架,要求学生拥有高思维,并朝向多智能发展。除了要有符合21世纪的学科知识与读、写、算的基本学习技能,以及信息、媒体、科技、生活与专业技能,更应具备可转移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以及创造性的学习与创新技能(4Cs)。他谈到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Prof. Derek Bok所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交流、思考、人格的塑造、公民的培育、与多样化为伍、融入国际化社会、培养广泛的兴趣,为未来的职业与人生做好准备。以前,老师传授的知识足以让孩子受用一生,如今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未来还会有更多新行业、新发明、新技术,以及我们还不知道的新问题和挑战出现,所以学校必须装备好学生的能力和智能。尤芳达也因此发现到“知行合一”的重要,就是要动手做,一如约翰.杜威与陶行知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唯有让学生做中学,理论与实践并用,从生活中落实,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他也强调,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各种“心”的学习更是智能世界里的必备条件,如:专心(静心专注做一项能力所及又有挑战的事,才可以产生心流,取得满足感,并进一步提升知识、技能与培养兴趣);培养同理心、感恩心及爱心;有热诚与恒毅力;要把时间资源花在重要的事;通过培养习惯落实重要的事;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
 
我们提供孩子好的教育环境、他们获得师长与同侪鼓励,人人都能发挥所长,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自然而然就会达到成效。然而不管是家庭或学校的学习,都无法满足学生一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所以阅读才是人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技能与管道。阅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待人处事与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还能从励志书籍和伟人传记中得到鼓舞和正能量。学生将透过持续广泛阅读落实终身学习,并能面对生活和职场上的困难与挑战,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唯有通过自主学习,培养阅读兴趣,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开启孩子的无限世界。
 
人文素养及好品格很重要
现今世界各大学乐于录取的学生,除了学术成绩,也要求具诚信、能吃苦、愿意奋斗、肯吃小亏、凡事亲力亲为、持之以恒,并能从失败中成长。尤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21世纪的技能、拥有文化与公民的素养、热诚与好品格态度及终身学习的特质,才是最为重要的。
 
此外,内在情感、情商的素质也应随着社会演进而有所提升,这也是新时代教育所要关注的面向。尤芳达提到,除了内心世界的组成与建设、脑神经的连接影响,还需要靠教育和学习来重建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快思慢想”直觉思考方式的训练,能让我们时时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唯有感受到幸福快乐,才是获得成功人生的关键。
 
然而,尤芳达近年的观察发现,现代人有向上的渴求,却缺乏向善的心,心的世界没有被提升,实属可惜。他以花苞心态为例,认为人人都能终身学习,只要老师和家长提供引导、帮助、关爱、鼓励及分享,孩子必能寻找自己无限的天空,也能培养出热诚、激励自己的决心,也敢于挑战困难;通过生命教育的“育人”、生活教育的“育德”和生存教育的“育才”,达到向上向善的目标。
 
推动有机学习 回归学习本质
主    题:拥抱有机学习
主讲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系副教授陈得圣博士
主持人: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助理教授王淑慧博士
报道:关丽玲    :教总提供
 
陈得圣博士本身是台湾人,台师大科学教育系毕业,当过中学老师,后来到美国奥瑞冈大学进修课程和电脑教育博士,在不同的国家教过课,对线上学习、数码学习与研究以及学校现场有深入了解。
专业在数码学习的陈得圣,博士毕业之后毅然放弃教学科技这个方向,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有机学习(organic learning)是陈得圣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的反思所得,思考以前所学的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解决我们对学习的问题。
 
科技是有机吗?
大部分的文献指出,科技可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用,不过对陈得圣来说,这些研究是不足够的,因为科技引起的兴趣很有限,学生的新奇感过了,就没有再引起动机的效果。
 
陈得圣早期做了很多科技学习相关的研究,后来渐渐放弃这个方向,认为很多科技融入学习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科技的应用,而且这些都只是花俏。
 
他倒想回归学习的本质,思考小孩学习遇到问题时可用的克服和引导方法,若需要用到科技才用,但科技却不是必要的。
 
在他看来,数码学习出现的泡沫,是教育界追随科技学习,只为了跟上流行,深怕追不上而落伍,看到平台上与更多人互动,就以为学习得越好。还有认为成绩越好,学习就越好,陈得圣强调,这是误区,成绩好不一定代表学习就会越好。
 
陈得圣把有机学习与有机食物的发展作比较,认为教育也应开始走向有机的方向。
 
他首先点出教育界的现况,以学习为例,以前很少人识字,设立学校是为了解决文盲的问题,设立学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同时因为非有机的方法而造成一些副作用。我们要知道学生学得有多好,为了解决这问题,就推行了考试、文凭、证照、排名等等,用这些方法来知道学生的学习程度。
 
有机学习变得制式化
智育体群美当中,现在的教育注重的只有智育发展。学生被这些绑住,难引起学习动机,因而使用科技为了引起学习动机。要把这等等的复杂情况化繁为简,因此就衍生了分科学习、能力分班和年级标准。陈得圣说:“学习本来是一种有机的状态,却变得制式化。”
 
有机学习跟有机食物一样,也应具备“全天然”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很自然地学习,首先要有舒适的环境,而不是制式的环境,回归到学习的本质,就像植物能够在适合的气候下茁壮生长。
 
“一般我们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取,但当我们观察小孩子怎么学习时,事实上没有知识的获取,他们是在建构学习的认知,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才叫学习,学习含有很复杂的活动在里面。”
 
陈得圣比喻,补习考高分就是学习的“农药”和“添加物”。“考高分就是学习很好吗?我们从小到大都不断犯错,从错误中学习,虽然我们常挂在嘴上,但教育设计其实是不允许犯错,从每次的考试就可以看得出来,考试中犯错就会考不好,影响排名,不能上好的学校,制度不鼓励犯错。在安全的情况下,学生实验、犯错才是学习的‘有机肥料’。”
 
去除学习的添加物
目前,陈得圣对学习的3种解读,一种是知识获取,即老师是专家,学生被动吸收。另一种是知识建构,老师是扮演园丁或facilitator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展和解决问题,符合有机学习的概念。第三种是知识判案,老师是老手侦探,学生是新手侦探,学习更重要是让学生像侦探一样,对接触的知识感到好奇,探测之后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带着新手侦探去探索,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挫折,从线索中建构新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完整。
 
陈得圣以体验式学习为例,学习不只是涉及大脑,也包括身心灵、嗅觉、触觉等,都是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学校的设计则把这些抽离,只着重心智发展,这并不符合学习的本质。
 
陈得圣说:“为了方便,教育采取分科学习,如英文、华文、社会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各式各样情境和可能,不只是一个科目就可以解决,而是跨学科的。”
 
“大家可以思考通常在讨论学习的问题时,我们是讨论学习还是校习(schooling)?考试不好,是学习还是校习?”
 
陈得圣的愿景是希望学校能够回归学习,而不是坚持现有的校习,学校的设计应该重新思考。“20年后的工作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预测的,也就是说现在所学的东西,20年后可能用不到,因此要教学生什么呢?例如,21世纪学习最讲究的软实力。”
 
他表示,科技融入学习未必是不好或者是添加物,但却必须隐形的,有需要时才用。
 
“我们应该多谈学习问题,少标榜特定的解决方案。只要老师能够认清学习的问题,自己就可以应变和创出方案。”
 
 
用語文培育孩子素養
主    题:素养教育怎么学?跨领域读出整合思考力
主讲人:台湾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小学资深老师温美玉
主持人:彭亨文冬吉打里华小董荣山校长
报道:关丽玲 图:教总提供
 
温美玉在线上分享会中,以台湾作家琦君的〈孔雀错了〉一文,示范采用她集结三十多年教学经验而研发的一系列辅助语文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板、五卡板、读写板等,分享如何从深度阅读到创意写作的教学过程,从中也延伸到品格素养的栽培。
 
温美玉分享,阅读一篇文章都会经过事实内容提取以及探究写作手法,让孩子明白和学习好文章的写法。如果是故事类文章,可以进行角色分析和重点摘述,学会读书方法,故事发展历程推论“事件背景”,再写出对故事内容或人物的观点。
 
“过去,我们常把语文当工具,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无法与世界接轨,我们必须要从文章打开一扇门通往世界或者自己的心里。语文有很多面向,以品格教养来讨论,既可学语文,又可带到我们的人生旅程。”
温美玉示范的阅读教学,第一部分先进行“事实提取、手法探究”,用作文板侦测“人事时地物”,让孩子慢下来仔细分析文章每段的成分,就像寻宝一样,还能达到精读的目的。
 
不过,如果纯粹只是记录事实,文章将显得平淡如水,也流于流水账,作家是如何催化把文章变得精彩,这就是写作手法的功夫了。
 
善用作文板的协助
温美玉建议,利用作文板先从人事时地物提取事实,再用旁边的写作技巧、关联句型、修辞表格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带学生阅读文章时,这不仅做到事实的侦测,还有读到精彩的写作手法,就已经成功进入深度阅读。
 
第二部分则是“角色分析、重点摘述”。使用读写板引导学生写摘要,从阅读中找出重点──问题冲突、解决历程(情绪感受、人物性格、解决行动)和结果回响。
 
温美玉说:“我们常说让角色走到我们心里,就会感同身受,产生包容心,学会体谅别人,品格是这么塑造的。”从阅读中找出替代性的经验,如故事中可能置入一些解决方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透过阅读可以找到答案。根据温美玉的经验,直接跟学生说教未必有效,阅读让学生体悟的效果可能来得更好。
 
温美玉表示,可先在五卡板圏出主角情绪性格行动,再摘述在读写板上,学生一路思考一路摘录,而不只是被动地读,也学会主动的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思考。当把性格圈起来留下记录,回头审视的时候,阅读轨迹就可一目了然。
 
锻炼批判思考
 “把课文带一遍,请孩子讲重点,例如,我要的重点是情绪出发,不同的学生加上情绪、性格、解决行动,再把重点讲出来,整个教室将有不同角度的重点摘述。”最后让学生发表读者观点,可锻炼孩子的批判思考。
 
最后进入第三部分“主题讨论、创意写作”的过程。以〈孔雀错了〉为例,温美玉让学生讨论主题“欣赏”、“羡慕”和“嫉妒”,并播放这课题相关的视频,之后要求学生填写观影心得记录单──为什么会嫉妒?嫉妒时的解决方法,最后写上自己的真实经验,这样就已经完成了一篇小写作。
 
延伸活动还没结束。温美玉进一步引导学生觉察和分析情绪变化,并用思考板分析自己的嫉妒经验。到了创意写作的阶段,用“座谈”让孩子与坏情绪对话,学习同理,先接纳也会出现坏情绪的自己,再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后带领学生完成一篇自己与“嫉妒”对话的作文。
 
温美玉表示,从孩子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这是素养如何进入语文课的见证,语文是最容易涵盖素养教育的一科,有很多不同的话题,让学生学习成长。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