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大自然的孩子在哭诉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林毅钲
“我们在山间自由往来。不知什么时候,篱笆围起来了;大树被砍倒了!Jiet diteh-madeh ku kateh serag, sarak lijik.Entah bile pek hipanei, ya mong pagar. Jehuk entoi bigik.”— —摘录自砂鲁基《让地图发出声音! 》
砂鲁基是原住民森脉人(Semai),他的先辈从前在山林里自由穿梭,里面的一景一物,甚至一草一木他们都指认得出来,所以即使没有地图也不怕迷路。
可是多年前自从铲泥机开了进来以后,山河大地都变了色,森林里的猎物也越来越少。当原住民质问那些入侵者凭什么侵略他们的祖传地,对方反问:“你所说的祖传地界在哪里?有地图吗?你们的地契呢?”
因为这样,砂鲁基决定为家园和大自然绘制地图,将一山一水都标示出来,证明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熟悉这片土地。砂鲁基希望告诉大家:“土地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土地!”
砂鲁基(Bah Saluji,26岁)来自霹雳州仕林河,3年前推出第一本中巫双语绘本《婆婆和育劳》,描绘森脉人英雄育劳(Yeok Luat)小时候,如何与婆婆在大自然中自给自足。这绘本堪称森脉原住民的首创之举,长久以来的口述历史第一次透过绘本方式被记述了下来。
今年,砂鲁基推出第二本绘本《让地图发出声音! 》,继续述说原住民的故事,但不一样的是,这次的主题格局更大,说的是原住民赖以为生的大自然,如何被大财团以发展之名一步步蚕食,而受困其中的原住民又是如何无奈。
砂鲁基说,创作绘本虽然不容易,可是如果他不把森脉原住民的故事画出来,这些故事日后可能会失传。
成长于部落生活与现代社会的交叉中
砂鲁基于19岁那年离乡背井,在那之前,他一直都跟家人在原住民部落生活,包括不时会跟大人一起到森林里狩猎。可是说到狩猎技术,例如怎样使用喷筒和不惊动猎物,他心里就觉得惭愧,自叹没能把先辈的技艺全部学起来。而且很遗憾的是,他说森林里的猎物来到他这一代已经越来越少,“不像奶奶那个年代,可以在森林里捕捉到各种动物。”
小时候砂鲁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晚上只要有空,就会跟家人围坐在营火前听长辈讲故事。记忆中的这些故事,有些是真实经历,有些则充满传奇色彩,但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像育劳的故事,就是他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听来的。
当时候,村里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全村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却没有电流供应,只能靠电池供电。即便如此,他还是很怀念那段纯朴的日子,尤其想念每当电视播放卡通时,所有小孩围坐在电视机前的那段时光。
虽然住的地方相当偏远,可是砂鲁基每天还是长途跋涉去上学,跟其他种族的同学一起在学校学习。但由于不是天天都有便车可以搭,因此他常常得耗上一个小时走路去上学,走得鞋子和校服都湿了。
他喜欢上画画是在六七岁的时候,不过起初他只是随意地涂涂画画,一直到10岁左右,因为卡通看多了,他开始对画画这件事认真起来,包括会自创一些卡通角色。
真正的启蒙是在中三那年,有一天他看到《蒙娜丽莎》的画像而深深着了迷。他说:“当时觉得‘哇!这幅画也太美了吧’,我尝试也要画这样的人像,但画中人是我自己的想像。”
后来升上中五,他进了美术班,可是身边同学却不怎么喜欢绘画,只有他很认真地执起画笔。不过也正因为这样,老师注意到了他,愿意花更多心思教他画画。到了今天,他的学校依然保留他当年的作品,想必在校方眼里,他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黎美容是砂鲁基的伯乐,不但促成砂鲁基第一本绘本的出版,也是砂鲁基第二本绘本的作者。她说,《让地图发出声音!》因为涉及中、英和森脉三语,所以筹备过程比较劳师动众,所幸万事互相效力,这本书最终在大家协力下顺利完成。
遇上伯乐开始了书的创作
2017年,他推出第一本绘本,这得感谢文桥传播中心文字部主任黎美容(晨砚)这位伯乐。事情起源于黎美容的女儿向来关注原住民土地权问题,有一次黎美容就跟随女儿前往仕林河的原住民村落,从那里听说了砂鲁基很喜欢画画。在黎美容的建议和鼓励之下,砂鲁基于是把森脉原住民的故事画了下来,然后交由黎美容的女儿翻译成中文。这篇作品后来刊登于本报《活力副刊》,继而促成了《婆婆和育劳》的出版。不仅如此,砂鲁基还获得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Malaysian Care)奖学金及慷慨人士的资助,在IACT学院修读平面设计课程。
借绘本记录·山水与地界
在创作《婆婆和育劳》时,砂鲁基尚处于摸索画风的阶段,幸得文桥传播中心给予了他很多指点。创作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他没有退缩的意思,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把爸爸告诉他的这些故事记述下来,“这些故事有一天可能会失传。”
《婆婆和育劳》出版之后,除了砂鲁基本身大获鼓舞之外,他的族人也乐见其成,因为要知道原住民过去没有文字记录的习惯,很多历史和事迹都是靠口述一代传一代,而现在好不容易终于有人把这些事情用图文记叙了下来。
“森林里实在有太多故事,”砂鲁基于是很快地就动笔创作第二本绘本,而且这一次格局变得更大。在这本《让地图发出声音! 》的绘本中,每座山和每条河都有名字,而这些名字都是有根有据,砂鲁基为此做了不少功课。
他说,森脉的先辈其实都不太会看地图,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地图。对城市人而言,大自然的山水似乎都长得一模一样,可是对长居此地的原住民来说,这些山、这些水都有个别的特征和名字,他们不靠卫星导航和地图也能把它们指认出来。
“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看起来好像蟒蛇,我们就叫这条河作蟒蛇。又或者某棵树下曾经有动物死在这里,我们就凭这一点记住了这棵树。”
生计严重受影响
从前,大自然生机勃勃,原住民靠着狩猎和耕种就几乎可以解决生活所需。但是在砂鲁基大约10岁时,村子周围就开始出现砍伐活动,而且一步步逼近他的家,河流也渐渐受到污染。身为原住民,他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耕种吗?我们还能打猎吗?”
对于外人的大举入侵,他和族人其实都很震惊,因为没人跟他们沟通过这件事情。他们试过跟对方理论那是原住民的祖传地,甚至试过去报案,可是对方以他们没有地图和地契为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继续大肆开发土地。
砂鲁基创作《让地图发出声音! 》这本书,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原住民虽然没有地契,可是这不能否定他们跟这块土地血肉相连。过去他们确实没有为自己的历史留下记录,那么他现在就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将那些日后可能会消失的地景做个记录。
一直以来他都有个心愿,希望能帮助森脉人改善生活,可是目前他还不知道下一步可以怎么做。他说,现阶段他就专注于画画,“反正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
黄嘉慧服务的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长期关注原住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她希望社会大众能够透过砂鲁基的绘本了解原住民的困境。
森脉人的问题 也是其他原住民的问题
事实上,砂鲁基所描述的土地开发问题不只是发生在仕林河森脉人的身上,其他地区很多原住民也遭遇同样的命运。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长期关注这项课题,且成功获得联合国民主基金会拨款。 《让地图发出声音! 》这本书,就是第一本由联合国民主基金会赞助的中、英、森脉文三语绘本,由文桥、基怀与霹雳州森脉原住民合作社联合出版。
基怀政策、推广与研究副主任黄嘉慧指出,对于原住民来说,祖传地是很神圣的地方,可是如今有越来越多土地必须让路给发展项目,严重影响了原住民的生计,而政府又总是对原住民的投诉爱理不理。在霹雳州,虽然有原住民将这问题带上法庭,但是长远来看,原住民要打赢这场仗一点也不容易。
彭绍远是《婆婆和育劳》及《让地图发出声音!》的美术编辑,砂鲁基的图像在他的指点下变得更丰富。
通过绘本提高社会醒觉
她说,根据《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原住民的权益受到国际承认,只可惜在很多国家,由于原住民群居的地方通常都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因此容易受到各方觊觎,最终被牺牲的往往是原住民。
为避免原住民继续遭到边缘化,她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原住民还有社会的醒觉,不让别有所图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这也是为什么要出版《让地图发出声音! 》,“我们希望透过这本书,让大家知道原住民的困境是什么。”
编按:因为疫情关系,《让地图发出声音!》的推介礼已延后,不过有兴趣的民众,可透过以下管道订购此书:文桥——016-2086314,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email protected]、03-92120162分线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