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学音乐要乖乖听话?台湾音乐讲师:很多大马学生只为文凭

很多人不知道马来亚大学有音乐系,更不知道马大音乐系有3名外籍讲师,而且3人都是来自台湾。
【新教育】访问其中两位讲师——李丰旭和张以利,他们到马来西亚执教之前,都曾经在台湾和美国进修音乐,受过沃土的滋养。
相较之下,我国的音乐环境在他们眼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李丰旭(左)和张以利(右)先后来到马大担任音乐讲师。这里吸引他们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份全职工作,生活相对稳定,不需四处奔波。
 
在马大校园,要听见道地的台湾口音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可是在音乐系这个部门,就有3位来自台湾的高级讲师,长年在这里教课。
 
这3名讲师各擅胜场——李丰旭善于作曲;张以利擅长小提琴;王一达的专长则是钢琴。他们的共同点除了都是来自台湾之外,3人的进修途径也颇相似,都是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尔后到美国留学。
 
李丰旭于2016年底来到马大执教,张以利则是去年入职。说起这里的学生,李丰旭直言不讳:“我觉得这边的学生有点太听话了。”根据他们俩的长期观察,马来西亚很多人学音乐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考取一纸音乐文凭。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只是很多学生会因此比较考试取向,譬如张以利开学时询问学生学过哪些曲子,结果从学生的回答发现,他们练习的曲目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美国的情形则不太一样。李丰旭说,美国学生是因为由衷喜欢才会去学音乐,所以美国学生学习时会比较主动,“你只需要告诉他一些方向,他们就会找一大堆东西给你,所以他们进步得很快。”
 
张以利也说,美国学生会比较主动,有疑问就发问,哪怕问题很肤浅也无所谓。相对来说,亚洲学生往往有太多顾虑和包袱,担心万一讲错话怎么办,所以在学习上会显得比较被动。
 
 
本地不缺音乐学习资源
大学念音乐的人,基本上之前都学过音乐,有一定的基础才去报读音乐系。在马来西亚,我们的公立小学虽然有音乐课,可是程度有限,不足以让学生走向专业的音乐演奏。学生如果想认真学习一种乐器,通常唯有自费到校外上课,不像台湾有些中小学设有音乐班,专门栽培学生的音乐才能。
 
张以利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到高中毕业,一直都是念音乐班。音乐班一般来说,会有大约一半时间用来上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另外一半时间则是上术科,例如会有主、副修双乐器,以及乐理、视唱听写等等。张以利认为,这样的环境和训练,会让学生的功底更加扎实。
 
李丰旭则是从国中(相等于马来西亚的初中)才开始念音乐班,起步比同学们晚一些。因为这样,他刚开始有点吃力,不过后来总算追了上去。
 
至于美国的情况,李丰旭说,当地的学校虽然没有音乐专班,可是美国学校普遍都很重视表演艺术,所以通常会有戏剧、舞蹈和音乐课让学生去探索。学生一旦培养出兴趣,就会更深入去学习。
 
学音乐有一个关键,那就是有没有充分的音乐环境和音乐养分。比如在美国大城市,那里有很多高水准的音乐会和表演,学生不缺观摩及熏陶的机会,而台湾也几乎每天都有演奏会,李丰旭以前还在台北求学的时候,差不多每个月会看四五场表演。
 
虽然马来西亚的音乐会不像美国和台湾那么兴盛,但也不至于是个贫瘠之地。李丰旭说,吉隆坡有马来西亚爱乐管弦乐团,节目不算少,而且学生票便宜,要看有水准的表演不是没机会。
 
“更何况现在资讯那么发达,从网上下载音乐很方便。”李丰旭认为现在的学生拥有更多资源,照理说在学习上会更方便。
 
他说,在他还是学生的时代,要听音乐就只能听CD,所以学生要不自己存钱买CD,不然就是到图书馆借来听。可是现在这个年代,学生不必特地买CD,只需上网到YouTube和Spotify这些数码平台,就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音乐,甚至是同一首曲子的各种版本。
 
无论如何,东西如果太容易取得,有时反而不太会珍惜。李丰旭说:“我觉得我们以前听音乐会比较珍惜,因为买了CD就会想要好好把它听完。而现在资讯太发达了,取得音乐的管道既免费又方便,加上现在比较是速食文化,学生很多时候就这样听过去,不会好好去听,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张以利也认为,YouTube这些平台虽然很方便,可是里头的内容太过庞杂,有好的内容却也有不怎么样的内容,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上网听音乐要懂得筛选,至于如何筛选,她觉得最简单且最原始的方式,就是选择有名的演奏单位,譬如柏林爱乐和纽约爱乐乐团。
 
她劝告音乐系学生不要限制自己的听歌品味,不管喜欢或不喜欢,都应该多一点去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因为当接触够多的时候,你才有更多选择。”
 
●张以利:台湾高雄人,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在美国期间以波士顿为主要城市并于各地表演,曾获北美古提琴协会之邀请于波士顿古乐节系列音乐会演出。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小提琴博士、美国巴德学院音乐学校(Longy School of Music of Bard College)巴洛克小提琴硕士、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硕士、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小提琴组学士
 
●李丰旭:台湾云林县人,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2012年美国华盛顿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2010年美国明尼苏达作曲家学会第二名等等。曾接受包括台湾行政院文建会、长荣交响乐团等团体之委托创作。
学历:美国哈特音乐院(哈特福德大学The Hartt School)作曲系音乐艺术博士、美国伊士曼音乐院(罗彻斯特大学Eastman School of Music)作曲系音乐硕士、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作曲组艺术硕士、东吴大学音乐系作曲组学士
 
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音乐系不同于一般科系,大学招考时通常都会进行考试,对学生有一定要求,因为学生要是没有足够的条件和热忱,音乐这条路很难走得长远。
 
李丰旭从中学时期开始念音乐专班,仿佛注定将来就是要走音乐这条路。 “可是马来西亚学生,高中毕业后不一定要选音乐这条路。目前我看到的音乐系学生,都是因为对音乐有兴趣而选择这条路。”
 
比起企业家、医生这些职业,李丰旭坦白说,学音乐若要赚大钱会比较难,而且不是每个读音乐系的人,毕业后可以单靠演奏为生。
 
常言道,“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他认为这句话不全然对,但无可否认学音乐的人,一般上会比较自律和耐得住寂寞,因为他们每天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练琴,而且常常是独自一人。如果说学音乐的孩子真的不会变坏,他笑言:“那是因为他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忙。”
 
音乐系除了演奏·还有音乐研究
音乐系不完全只教演奏,学生还必须了解乐理和音乐史,如果攻读硕博士的话还必须做音乐方面的研究。音乐研究有很多不同面向,例如音乐理论、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等。像双威大学音乐演奏课程主任陈献之,他所从事的其中一项研究,是关于马来西亚华人艺术歌曲。
 
陈献之当年还在马大音乐系念书的时候,常常为参加歌唱比赛的人伴奏,因为这样而接触许多本地创作的中文艺术歌曲。
 
所谓艺术歌曲,是指把诗和音乐融合起来的声乐曲,典型的表演形式是由歌唱者和钢琴伴奏一起演出。因为是用美声唱法,陈献之说,歌唱者通常都受过声乐训练,而且钢琴伴奏需有一定水准。艺术歌曲无论在形式或定义上,跟流行歌曲、民歌等其他类型音乐都有所区别。
 
因为好奇本地艺术歌曲的早期发展脉络,以及那些歌曲蕴含着怎样的身分认同,陈献之因此展开对本地中文艺术歌曲的研究,特别是专注于研究早期的本地华裔作曲家,例如作品仍传唱至今的许元良。
 
陈献之所研究的本地中文艺术歌曲,很多创作于1960、1970年代,那时候他都还没出生呢。由于有些早期的作曲家目前已不在人世,因此做这个研究需要跟时间赛跑搜集很多资料,包括翻阅文献和旧报纸,以及访问在世的作曲家。
 
相对于流行歌曲,艺术歌曲的传唱度虽然没有很普遍,但他不认为艺术歌曲会因此而式微,原因是每年仍然有不少音乐会和歌乐节是以艺术歌曲为主,而且本地持续有新的作品出现,既有人传唱也有人创作。
 
学历: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高级研究院文凭、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钢琴合作硕士、马来亚大学表演艺术(音乐)学士
 
工业革命4.0之下 音乐的情感与创意仍难被取代
陈献之曾任职于马大音乐系和国家文化艺术学院(ASWARA),目前是双威大学音乐演奏课程主任。他从3岁开始学钢琴,一直到中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要专注应付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其音乐生涯一度中断。
 
在他准备升大学时,他原已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念电脑工程系,但最后他还是选择到马大进修音乐。做这个决定其实不无挣扎,因为他对音乐的学习一度中断了好几年,而且爸爸很反对他念音乐系。然而,“我妈妈就很赞成,她说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有热忱,你就会找到要走的路。”
 
今时不同往日,他发现目前有越来越多家长支持孩子念音乐系,这可以从本地越来越多大学开办音乐系的趋势看出端倪。虽然说全球在工业革命4.0浪潮之下,很多职业未来会被人工智慧和机器人取代,可是他认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创意,是机器人所无法取代。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不管如何变化,音乐依然不死的原因。
 
双威大学约在两年前开办音乐演奏荣誉学士课程,另外还有当代音乐(音讯科技)荣誉学士课程。陈献之所负责的音乐演奏课程着重于古典音乐,访问前不久他才刚带领学生去越南参加国际小提琴比赛。
 
根据他的观察,现在的孩子勇于表达自己,不像从前的孩子连发问都需要犹豫。时代不同,教育环境也不一样,他看好马来西亚的表演艺术会慢慢茁壮成长。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