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马台日学生一起研究·打造新新村

学生走访了很多村民都不知道的一个鱼塘。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辛柄耀/苏思旗
 
华人新村,这个成立超过一甲子的历史社区,身为在地人的我们对新村的观感是什么?落后、缺乏规划的住宅区、参差不齐的木板屋、高低起伏,宽窄不一的新村路、人口外移的老化社区?
 
新村老化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并不包括城市新村。随着时代变迁与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范围内的新村已经逐渐都市化,四周围都被高密度的共管公寓包围,吉隆坡的沙叻秀新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成立于1952年的沙叻秀新村,是吉隆坡大都市范围内3个新村之一,其余两个分别是增江新村及文良港热水湖新村。
 
历史告诉我们,新村是英殖民地政府在1948至1962年紧急状态期间,为了阻止共产主义思想在马来亚渗透而推行的布里格斯计划,强制将居住在受影响地区的华人迁至新址,并实施严格的管制,包括设立围篱以控制活动,粮食控制等,形成了现在的新村。
 
因此现在新村的形态出现两极化,一是仍保留第一代至第三代的传统木屋半砖半板及全砖格式,另一种则是一栋栋从地而起的高楼公寓。
 
符合永续发展目标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新村应该改变,应随着城市脚步现代化,但在外国建筑系教授及建筑系学生眼中,大马新村却是一个符合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相当契合,是一个值得保留并给予提升的特色社区,并且给新村取了一个新概念“村落主义”,融入了日本的老社区与台湾眷村的改造元素,为新村提出社区设计方案。
 
导师们社区规划分为5个组,分别是不同时代建造的房子、基本建设及道路、水基本的园艺设计、花卉基本的园艺设计及公共设备,学生分组做勘察及改造提案。
 
独有的乡情与人情味
UCSI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张集强表示,本地人觉得新村是发展落后的社区,但在日本及台湾的建筑系教授及学生眼中,新村却是一个符合永续发展目标的社区,而最珍贵的瑰宝就是新村的乡情与人情味,是大城市社区所缺乏的。
 
他表示,从新村设立的规划原则来看,当年为了减少开支而提倡自给自足、在新村范围内规划社区农耕地的概念,不正是今天现代社区的始祖吗?村民可以不离开新村就能获得日常所需品,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计划都是朝着这个模式发展。
 
为了对新村永续发展进行研究,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属下的新村发展部以沙叻秀新村作为实验基地,主办了一项新村“沙叻秀国际都市与社区设计工作坊”,邀请本地、日本及台湾4所大学建筑系师生到来进行实地考察、访问、记录等等,为新村未来愿景提出新方案。
 
学生与村民打成一片。
 
台日师生:最感动的社区计划
张集强认为,新村基本因素很要,但人民习惯了它的存在,不认为重要,所以要产生一个新概念,让大家重新认识新村,看到只有新村才有的人情味与向心力。
 
“如这次日本台湾师生为了方便考察,都住在新村民宅,新村各民间团体动员招待他们,学生们都说这是他们所做过的社区计划中,最令人感动的一次。”
 
他希望政府未来在发展新村时,能够参照这些建议,更以沙叻秀新村为实验蓝本,把这个新村打造为“新”新村。
 
透过学生的作品展,村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村面貌。
 
张集强:马日台跨文化交流
负责策划这项工作坊的张集强表示,这项工作坊的目的,是透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促进各国学生之跨文化交流,以产生对多元文化共存的认同感。
 
这批来自大马、日本及台湾的师生,都住进新村一户民宅,在这里朝夕相对了6天,白天外出考察,晚上回来做报告、策划,6天之内做成一个成果展,在新村的民众会堂做展示会,对如何发展新村提出新概念。
 
张集强表示,这类的城市住宅工作坊在日本已有15年之久,以往都是在东京及台北轮流主办。去年台湾淡江大学师生来霹雳州十八丁做社区计划,回去后把大马情况告知同僚,大家都对大马甚感兴趣,于是就促成立了这次的工作坊。
 
“我和房地部特别事务官蔡依霖在十八丁社区计划合作过,有讨论到如何提升新村,新村被认为是老人村,但其实有很多想法是超前的。”
 
他提出,新村虽然成立至今已经71年,但有数个重要原则没有改变过,包括:新村必须是自供自足,房子大小有一定规定,普遍都是4800方呎,少过6人只有一半面积,屋子都有一个地方可耕种。以前没有自来水,所以屋子都是靠近水源与道路。
 
他认为,新村当初成立的一切条件,是为了可以自足及便于控制,来到今天就是宜居城市的概念,只是需要在设备上作出适合各新村的提升。
 
“新村不像现代新兴住宅区,它已经有自己的固有形态,所以不适合以统一或者标准的规划来提升或改变。在丹麦有一个欧洲乡村规划比赛,原则与新村很接近,所以我们的新村也一样可以做到如先进国的村镇一样有规划。”
 
筱原聪子:东京已没有这类社区
日本知名建筑师兼日本女子大学住居学科教授筱原聪子,是这次日本女子大学工作营的领队,也是国际都会与社区设计工作坊的发起人。
 
她在15年前就发起这项工作营,让日本及台湾建筑系学生共同合作,研究两地的社区及提出重新规划社区的方案。
 
她表示,今年是轮值台湾淡江大学主办,把场地改到东南亚,所以也邀请了该大学一同参与。
 
已经三度来马的她表示,之前两次都是以游客身分到来,没有细看当地的建筑风格。这次以新村作为考察目标,身为建筑师的她形容“新村无论建筑与人文环境都是一块瑰宝。”
 
“让学生入住民宅,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这是大家之前完全没有想像过的情景,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村民住在一起的不同文化碰撞,实在是太有趣了!”
 
她坦言,日本人是比较讲究隐私的民族,不会轻易带人去自己家参观,更别说入住,所以这么多年来的工作营学生都没有入住过民宅,但这次村民却很好客让所有学生都住在他们家,令他们感到惊讶之余也非常感动,这就是新村社区的特色。
 
她认为,大马至今仍保留城市新村,是非常可贵的,在东京已经没有这类的社区,即使有也都已经重组,整个社区结构都已经不一样,但吉隆坡的城市新村却仍保留了原貌与结构,对研究建筑学或建筑师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研究对象。
 
“无可否认,新村基建的确有不足及待提升的地方,但却应该保留其原貌,所以在规划新村发展史,不妨考虑让年轻建筑师加入他们的创意,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做社区重组。”
 
她认为,新村有很好的建筑物风格,也拥有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如开放设计概念的新村巴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完全采用自然风与天然采光设计,坐在里面吃早餐非常舒服。
 
“就如张集强所说的,这里是宜居社区,应该保留及提升,而不是为了迎合发展而改造社区结构,失去了新村独特风貌。”
 
柯纯融:是活生生的历史课
柯纯融(淡江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已经多次参加过与日本女子大学联办的国际住宅工作营,但对这次大马行印象深刻。
 
她表示,日本与台湾有很多相似的老化住宅区,都是建于60年代,两地也有老人独居问题,所以两所大学已经多次一起合作进行老化住宅区研究及重建工作。过往的研究对象是一栋楼房或集中的民宅。
 
“但这次的研究对象是新村,很大的一个社区,而且要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完成计划。新村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无法分开,所以唯有把学生分成5组,个别针对不同主题做研究,呈现一个完整的提案。”
 
在一周的勘察中,她发现新村房屋是比较特别的建筑格式,汇集了不同年代的屋子,无论建筑格式与材料都不一样,不如过往他们所做的都是建于同一年代的民宅,呈现了新村的多元风貌。
 
“新村无论社区或文化面都很丰富,没有统一的住宅,拥有开发成文化旅游潜力,外来游客可以从现有的新村景观中了解过去,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课。而村民也可以把屋子组成民宿,让游客体验新村生活。”
 
她也提到,沙叻秀新村是一个山谷,大部分村民甚至不知道村里有一个水塘,目前是用来养鱼,将来可以发展为一个公共空间,连接毗邻的一个小树林,就可以成为村民的后花园,甚至成为旅游区。
 
“大马没有天灾,现存的建筑物是建筑师改建的天堂,大马人应该好好应用这些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好好增加保护绿地,把新村发展为一个以文化、自然生态为诉求的观光区,村民可继续居住,也可吸引游客到来。”
 
对于这次3所大学的合作计划,柯纯融坦言,的确有文化冲击,3个地区的学生个性都不一样,而大马学生比较开朗,日本学生含蓄、仔细;台湾学生外向主动,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交流。
 
林沅玫:研究范围很大
林沅玫(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大四生),大马的新村与台湾的眷村很相似,村民都很热情,尤其是没有想到这次的考察计划竟然入住村民家中,感受到村民的热情。
 
她直言,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这类工作营,但这次的目标是整个新村,无论师生都是很大挑战,毕竟新村很大,尤其是园林研究范围很大,不如以前只是集中在一个社区或一栋楼。
 
“对我而言,最难忘的是新村人很热情,当我们做资料收集时居民都很乐意帮忙,村民家中如有水果树结果,会当场摘给我们吃。我们也拜访了做棉花糖的家庭工厂,现做现送的让我们尝!”
 
她也说,虽然在做资料收集时有被拒绝过,那是因为沟通上有问题,基本上村民都很热情及随和。
 
“我是负责新村主区自然规划,把村内的植物资料列出来,让人更容易了解,进而保护这里的自然环境。这个新村坐落在山谷,有很美的绿地,希望可以把这个绿地保留下去,成为吉隆坡其中一个绿肺。”
 
滨川遥:文化完全不同
滨川遥(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第一年)表示,从大学开始每年都会有海外考察工作营,来大马则是第一次。
 
她认为,日本与台湾文化在某个程度上相似,但大马却完全不同。以硬体来说,新村的屋子都是分散、独立,至今还保留木屋及半砖半木的屋子,而人文也有所不同,所以是从零开始去了解新村,研究新村人文环境的变化。
 
“日本的建筑物都有防震功能,大马因为没有地震,所以房屋都以开放及引风概念建造,这点很值得我们研究。而且我们所有学生都入住到民宅,村民非常热情待我们如家人般,这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
 
“对我来说,我觉得这次考察,最难的部分是沟通,台湾人可以跟村民以华语沟通,但我们则只能用英语或需要人帮我们翻译,所以在做资料收集时比较困难。无论如何,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认识不同的文化,无论是学生或村民,对很多第一次来大马的日本学生都是一项新挑战,也打开我们的视野。”
 
她表示,以往的工作营都是着重在建筑物研究,这次第一次研究整个社区,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但庆幸的村民都很热心,让他们可以顺利完成。
 
林家庚:很像台湾眷村
林家庚(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大四学生),第一次来大马。来之前不知道这里有一种这样的华人村落,来到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城市村落。
 
“这里与台湾眷村很相似,都是老化的社区,所以我们的规划是从眷村为出发点。之前做过眷村改造,心里有一个概念,但来到这里后发现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我在台湾没有这么贴近过村落,住在里面,从里面去体会村民的生活,了解村民想要的是什么。”
 
他认为,新村可以规划为一个保留传统但又有特色的社区,虽然没有公园,但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如巴刹作为社区活动中心,让巴刹结合不同社区功能。
 
“这里还有一个水塘,很多村民都不知道的秘密基地,可以开拓为公园,作为村民的后花园。”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可以在新村内看到三代的房子,从全木板、半砖半木到水泥房子,虽然材料不同,但风格都保留原有的面貌。
 
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完成新村社区设计的提案。
 
沙叻秀国际都会与社区设计工作坊
学术主办单位: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马来西亚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
参与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日本女子大学建筑学系、日本佐贺大学建筑学科、马来西亚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
参与师生:51位
 
三地学生一起住在村民家中,做了一周的“新村人”。
 

透过学生的作品展,村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村面貌。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