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中学华文刊物观摩赛决审 刊物编辑济济一堂

嘉宾们与众得奖者合影。下排左起为苏长风、侯秋云、曾翎龙、黄志昌、曾毓林、吕毕姗、郑德发。

雪隆区学记联合报道/庄凯靖 b31042、卢馨坪 b32072、郑锦诚 b32071、林家宇 b32011

由星洲日报《学海》周刊、星洲电子报主办、IACT学院盛情赞助的第16届“学海杯”全国中学华文刊物观摩赛颁奖典礼暨现场决审,于9月16日在IACT学院圆满落幕。这项活动的宗旨是为了提高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及提高中学华文刊物的水平、鼓励中学生出版华文刊物。现场逾200位师生出席这场盛会,绝大部分是入围决审的刊物编辑团队。

上午开幕之后,是由大会邀请的三位讲师主讲出版讲座。他们是角川平方中文编辑部总编辑吕毕姗、《(SOMETHING)》生活杂志主编侯秋云及《(SOMETHING)》生活杂志摄影与设计总监苏长风。讲座后的午餐时间,出席的师生们在IACT学院底楼摆卖自己的刊物,借机与其他学校的编辑团队进行难得的交流。下午时分便是紧张的决审环节,由三位评审《星星》周刊主编郑德发、吕毕姗和侯秋云担纲。决审环节中,三位评审除了一一点评入围的刊物,也请出席的编辑团队到台前分享他们的刊物编辑理念。最终成绩出炉,由出席嘉宾和决审评审们一一为得奖者颁奖。出席的嘉宾包括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星洲日报文化企宣主任兼《学海》周刊主编曾翎龙、IACT学院招生市场部总监黄志昌。


 


尊孔独中的师生以自己的出版刊物为荣!


来自坤成中学的《拾穗30:家》编委,在限时两分钟内道出他们出版的过程和概念。

曾翎龙:打开学生的眼界
曾翎龙表示,举办学海杯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中学生打开眼界。每届总有刊物编辑团队,以千篇一律的制作方式把刊物寄来参赛,这让他感觉遗憾。他认为,制作刊物的过程要有敏锐的认知,并把不好的东西删除。

吕毕姗:编辑离不开创作
吕毕姗向在场各校刊物编辑团队,讲解团队内各组别的责任和重要性。她提到记者在访问受访者前,要先了解受访者的背景,以朋友的聊天方式进行采访,这样内容才不会太表面。她说编辑一本书的过程都离不开创作。
她也说刊物的字型与字体会影响排版的美感,选择图片时要让读者看得出图片和内容有关联。最后,她分享关于出版物代码ISBN和CIP,让在场者了解出版的知识。

侯秋云:AINE创意空间大
在出版讲座中,侯秋云分享了ZINE的概念,是一种独立出版并且有很强的制作风格的文化产物。 zine的创意空间很大,制作者有能力做到的事都能去尝试。它的制作并没有单一的方向,而是取决于制作者的个性。侯秋云说,采访受访者前需花时间了解受访者的背景,并且要以不同的角度来提问题。为了记下当时受访者的表情,全程也可以用录影的方式作记录。


侯秋云(右)抽出其中一份ZINE里头的铅笔画作,带出纸本的发挥空间。左起为另外两位主讲人吕毕姗和苏长风。


马六甲培风中学摊位人多势众!

最佳封面奖得主是马六甲培风中学的《风讯:第104期》

 

苏长风:纸本比屏幕有温度
苏长风说:“现在的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用手机、平板看网络文章。”他认为纸本的灵活度和速度虽然比不上网络,可是纸本有它的温度和细节,更接近作品原本的面貌,可以让读者震撼。这是在屏幕上阅读所没有的感受。

黄志昌:中文地位日渐提升
黄志昌为出席者讲解升学咨询时说,随着中文的地位日渐提升,有关中文的行业也正在崛起。IACT学院与台湾世新大学成为合作伙伴,毕业生可以就读2年的文凭课程,直接到台湾的大学深造。
学记们随后也采访了一些师生,有关这次参赛的经验,以及对赛果的感受。

邱嘉恩:专题报道校园霸凌
来自巴生光华独中的《光圈:12期‧校园霸凌》主编邱嘉恩表示,刊物内容资料是透过编委们访问学校训导老师和采访曾经历霸凌同学得来,专题内容包括校园霸凌的特征,改善方法,被霸凌者的心声以及其他,让读者更加了解校园霸凌。此外,她说编辑团队会确保紧跟制作进度,完成刊物。

关俊杰:新方式呈现刊物
马六甲培风中学《风讯:第104期》副主编关俊杰表示,作为创作系列类的刊物,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灵感。他说刊物和以往的设计会有一些差别,当初给学生看的呈现效果不太好,因此他们一直寻找新方式来呈现刊物。他也表示刊物的配色使用的是单色,是为了让人感觉有用心说故事。

谢爱呵:获奖归功学生
荣获季军的吉打吉华独中《七色青春逗》领队老师谢爱呵表示,主编的认真态度,把编辑团队带领得很好。她表示刊物获奖的功劳归于学生,自己只是刚开始带领而已。她认为学生有好胜心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坚持做好刊物的心。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