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报考华文未来赢家

星洲日报《学海》与“希望阅读”及“爱华文”工委会共同创立“爱华文”网,日前邀请支援“爱华文”网的资深老师一起见证网站的推介礼。前排左起为佛光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妙开法师、锺蕙青老师、陈瑞玉老师、陈育坤老师、潘碧华老师、星洲日报文化企宣主任曾翎龙和《学海》副主编王国刚。后排左起为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叶凤梅老师、赵凡慧老师、张秋燕老师、梁素恩老师、郑兰珍老师、徐云兰老师和星洲日报文教部高级记者郑文彬。

 
2021年,教育界的脚步虽然还没有从冠病疫情中完全恢复过来,但是有些教育课题不能等,华文科考生流失就是其中一个必须持续关注的隐忧。
 
近些年,每年报考UPSR华文科的学生约有10万人,但是同一批学生升上中五之后,报考SPM华文科的人数减少了一半。若要避免考生人数继续流失,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学生爱上华文,进而打消放弃华文的念头。
 
在“爱华文”运动的旗帜之下,星洲日报日前推出国内首个专为中学华文考生而设的网页,为坚持学习华文的学生提供资源。与此同时,星洲日报也邀请多位资深华文老师分享他们在教育第一线的观察与心得,共同寻思本地华文教育的出路。
 
报道:梁慧颖         摄影:黄冰冰
 
1.学生与家长的心态
过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会讲华语就好,报不报考华文无所谓。也有一些校方认为,华文这个科目可有可无,最好不要拖累学校整体成绩,所以校方会用上各种手段,希望令有意报考华文的学生知难而退。
来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家长和校方的想法是否有所改变?身为学习主人翁的学生,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学习华文这件事?
 
 
陈育坤:  不报考华文,阻力多来自家长
从前我在文冬吉打里中学教书时,家长从来没有过问为什么孩子应该学习华文。之后1980年代左右,我在加影育华中学任教也没有遇到什么刁难,直到后来我在吉隆坡一间补习中心教课,家长的问题就来了,例如有家长问我:“你可以保证我的孩子在会考的华文科拿A吗?”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子,例如有个学生来我的补习班补习,他的妈妈知道后就跟踪来到补习中心,质问我:“Why must study Chinese?”我回答她:“谁叫你是华人”。这学生后来告诉我,“谁叫你是华人”这句话打动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眼看他对华文很有兴趣,就不再阻止他学习华文。
 
懂得华文更吃香
事实上,孩子不报考华文,很多时候是父母亲从中作梗。像我曾经有个学生,他的家长即便是华文独中毕业生,也一样劝孩子放弃华文,只因为觉得SPM华文不容易得到A。我开玩笑跟这学生说:“那么历史科和马来文科如果也没把握考到A,是不是就可以一样不要考呢?”后来这个学生说这句玩笑话救了他,他的华文考获B3,在澳洲留学时因为懂得华文,有几个大学教授还付钱请他给他们的孩子补习,他就告诉父母亲不用再给他零用钱了。
 
另外,有些学生是升上中学后主动放弃华文。我曾在班上做过调查,问学生其他同学没有报读华文的原因,他们说小学报考UPSR(小六评估考试)时,为了几个汉语拼音考题而做了好几本练习簿,所以见到华文都怕,等到上了中学就终于可以摆脱华文。
 
陈瑞玉: 学生求助无门,华文师资下降
我曾经在3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执教——小学、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我个人感受是,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小学课程,孩子到了中学之后就几乎放手让老师去管。我在国中任教时期,孩子一升上初中,校方就会给学生填表格,请学生表明要不要报读华文,然后校方再分班。所以我常跟小学的朋友说,在学生还在小六时就一定要跟他们灌输不能放弃华文,否则如果到了中五才来灌输就已经太迟。
 
很多学生其实想学习华文,但是求助无门,尤其那些华裔人数不到10位的国中班级,他们可能每周只有两节华文课,一旦碰到运动会或其他节日,华文课就只好“报销”。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华文师资目前严重下降,以2020年为例,吉隆坡有10位老师退休,听说雪州更多,有30位老师退休。当华文师资减少,会不会有学校的华文班因此而消失?
 
叶凤梅:时代已改变,学生想法亦改变
“我们应该学习华文,因为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我觉得这种说法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已经不太行得通,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概念,就好像婆婆说日本人很坏,我也没有概念,因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而且我是看日剧长大。
 
曾经有人跟我说:“请不要让华文这么沉重”,这句话改变了我的教学想法,我开始不跟学生讲“守护母语的根”“传承民族文化”这种话,因为这些概念已经不存在于他们的世界。
 
吉隆坡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前阵子在脸书进行线上教学,有个补习中心的老师借这个机会讲课,他的课成功吸引500个学生来听,我就好奇想看看他怎么教。老实说,我觉得他的教书方法没有特别,但是他讲话的方式很“青少年”,所以成功吸引学生热烈听课。我因此又在思考,我们华文老师需要像过去那样正经八百吗?虽然我不认同那个补习中心老师的方式,但是我觉得他的方式反映出时代的改变。
 
另外有一点,早前有个事件,有一个年轻律师(注:林伟杰)呼吁华人不要在友族在场时说华语,当时很多维护华文的人都指责这个律师忘本。但是,你知道我的学生是怎样看这件事吗?我有个学生说:“你们为什么这样racist(种族主义)看这件事”,他认为这就是racist,而他要的是公平,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公平才符合大同世界的原则,racist是小家子气。
 
提出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觉得如果要了解现在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先了解他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像这个例子,我们应该先去了解为什么学生觉得是racist,然后告诉他何谓“公平”。
 
在教学上也是如此,不能对学生说:“我是华文老师,你应该学华文”,这种说法已行不通。同样的,老师不能动不动就说学生没有礼义廉耻,应该跟他说:“孩子,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郑兰珍:新科目推出会否影响华文科地位?
政府最近在拟定华语会话(Bahasa Cina Komunikasi)这个科目,假如这个科目推出而学生又不懂得怎样做选择的话,可能就会选择华语会话,因为这个科目比较容易。这件事值得我们关注,避免华文可能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慢慢变成第二语言。
 
赵凡慧:当学生未能温饱,华文老师能做什么?
我来说说国民中学的情况。之前任教的第一所学校,华文老师很多,加上有前辈老师指点,所以感觉还好。后来辗转来到目前这所学校,情况可说是一脚踢,从预备班到中五的华文课都由我负责。
 
我基本上没有跟孩子谈太多关于爱护华文的情操,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这一点让我很难过。从学生还在就读预备班,我就好像他们的妈妈,他们一直跟着我到中五,但中间会流失很多人。
 
我不知道要说什么,不是因为悲观,而是感觉无力。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已谈不上爱不爱华文,他们的华文基础差,英文基础也差,在学校没有归宿感。更甚的是,有些学生还要帮忙养家,他们觉得尽早出社会工作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常想我区区一个华文老师能够做什么呢?
 
在学校,我不只要教书,教案和报告照样一个不少。当我刚到学校报到时,很多事情必须从零开始,包括没有固定的华文班教室,所以我只好像母鸡带小鸡那样到处找教室,以及要求校方提供固定的场地让学生考试。
 
张秋燕:城乡家长心态大不同
我曾经在乡下教书,目前在城市任教。我察觉小乡村的家长对于孩子报考华文的心态,跟城市家长是不一样的。在乡下,家长会认为既然是华人就应该学习华文,可是在城市,这里的家长就算孩子小学成绩是A那么优秀,他们也不让孩子在中学报考华文,理由是担心万一华文科没有A就得不到奖学金。我曾经给家长逐个打电话,他们问我能保证让孩子华文科得到A吗?我说不能保证,他们就说:“如果你不能给这保证,你就不能阻止我不让我的孩子考华文。”
不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近几年我发现出现了一些变化。如今有些家长可能因为中国崛起的因素,发现学习华文原来大有好处,所以即使孩子华文不好,他们也要孩子报考华文,而老师就只好尽我们能力去帮助这些学生。
 
2.学好华文一生受益
学生放弃报考华文,原因通常都是没把握可以考到好成绩,所以觉得华文很难。
 
事实上,华文真的很难吗?我们有没有必要为了鼓励学生报考华文,而自降华文科的水平?
 
叶凤梅:华教其实走在正确路上
每次讲到华文很难的时候,我心里都很纠结,因为有一次我去比较PT3的华文、马来文和英文试卷,我觉得华文其实不难,是马来文和英文试卷相对简单多了,比如华文考人物形象分析,马来文和英文试卷却还停留在考Tatabahasa和in/on。此外,马来文作文还是〈Bagaimana mencegah kemalangan jalan raya〉这类题目,但华文已经不这样考学生了,华文的作文题目是“相信”,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我觉得这样的题目实在太好了,这才是正确的语文教育,我们可以透过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怎样思考。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华文只是相对的难。如果你说华文难,我觉得这对华文很不公平。
 
我曾经也思考过,华文考试难道就不能够轻松一点?但其实我也知道,我们的华文科是走在语文教育的正确道路上。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面对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孩子,我只好做他们最好的朋友。什么叫朋友?就是当他们找不到人谈天时,他们会找你。至于成绩好的学生,我会跟他们说7块半永远比7块好,除非你家里很穷,穷到你非得要得到JPA奖学金不可,那么你就走吧,要不然10年后你会发现,原来没有人会在乎你的SPM成绩有多少个A……作为老师,我们只能这样告诉学生,告诉他用这种角度看世界吧。
 
锺蕙青:维持现状即可,不宜自降水平
我认为小学和中学的华文课纲都可以保持现状,目前的教育都强调高层次思维,学生是有能力学习的。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不能够从第一语文下降到第二语文,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第二语文就好像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即便是高级华文,水平还是相当的低。我们这里有完整的华文教育,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要水平,不能降级。
 
张秋燕:老师的心态很重要
我从来不说华文很难考A,我只说要考到A有难度。
 
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心态很重要,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如果跟其他科目比较,其他科目显然比较容易,“但如果你能够在华文这么一个有难度的试卷得到A,是不是就意味你真的很优秀呢?”如果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当他们华文科得到A,他们往往会很自豪,比马来文和英文得到A还要开心。
 
3.推广爱华文的方法
如果要鼓励学生报读和报考华文,首先我们必须让他们爱上华文。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让他们爱上华文?
 
陈瑞玉:办活动培养兴趣,让学生看到报读华文的希望
在国中教书时,我的感受是老师的角色比父母的角色来得更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孩子有种使命感,还有培养他们对华文的喜爱。
 
我的学生最爱两个活动,一个是中秋节庆祝活动,另一个是歌唱比赛。歌唱比赛当天,礼堂往往都爆满,学生会觉得老师与他们精神同在,他们又怎能轻易放弃呢?
 
我在那所国中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报考华文,但后期一位校长不支持华文,他指示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初中华文科不及格就该放弃报考SPM华文。当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的立场要很坚定,但要有技巧,避免跟校长顶撞引起负面效果。这时候呢,家长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家长可联系媒体,向督学或教育部反映心声。
 
仅华文及格也有出路
当学生刚入学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报读华文的重要,并且要给他们看到希望。比如国中生即使全科不及格,但只要华文一科及格,就可以报读台湾海青班。当学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他们就会考虑报读和报考华文。
 
后来,我转职到国民型中学,在这里我又有不同想法了,因为华文在国民型中学是必修和必考科,不需要像在国中那样地去捍卫。我刚到这所学校时,我在想要怎样凝聚学生,后来我决定出版文集,推动阅读和写作,学生只要文章获得刊登,他们往往会觉得这是一种荣耀,对华文的兴趣就变得更加巩固。
 
当然,我不可能包揽所有活动,因为像中秋晚会有其他团体在带领,所以我得想出华文的价值在哪里。从出版文集,到参加文创和参加中国的孔子杯比赛,有很多活动其实值得国民型中学的老师去推动。
总而言之,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方向、给他们出路、给他们希望。至于后段班学生,我们就陪伴他们,告诉他们将来无论是应征工作或到国外,别人根本不在乎你的华文成绩是A还是C,只会在乎你有没有报考过华文。
 
陈育坤:用趣味华文吸引学生
我在补习中心教书时,没有受到课本的限制,所以会穿插一些趣味华文吸引学生,例如当古文提到战争时,我会补充战争的时代背景,以及讲解古代战争的策略和计谋,像《孙子兵法》里面就有很多策略其实可以运用在将来的生活上,比如谈恋爱如果遇到小三怎么办,学生往往都会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
 
曾毓林(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成立“爱华文”网站,帮助学生备考华文
星洲日报先后推动过“我讲华语、我考华文”和“抢救华文”运动,现在进入第三阶段,我们把这第三部曲定位为“爱华文”,因为我们发现最重要还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母语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和这把钥匙,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过去听到太多人说,他们有意报考华文但不知可以从哪里找到资源,所以如今我们在“爱华文”这个旗帜上成立一个网站,期望老师在这里分享他们教学和批改考卷的心得与经验,让学生更有信心报考华文,以及在备考时找到需要的资源。
 
过去几个月,我们请陈育坤老师和陈瑞玉老师帮忙召集一些华文老师,共同成就这个网站。也邀请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加入阵容,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有兴趣学习华文,甚至有意报读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皆视马大中文系为他们最闪亮的目标。
 
曾翎龙(星洲日报文化企宣主任):从网课到成立网站,造惠更多学生
星洲日报往年都会办考试技巧讲座,今年因为疫情关系转到网上办网课,我们总共办了两场,第一场有1000个名额,结果很快爆满;第二场开放给3000人,也差不多一星期就爆满。我们考量之后决定推出“爱华文”网站,因为再多的网课都好,参加人数也只是众多考生的一小部分,这个网站刚好可以帮助任何学生,他们可以随时到这网站学习,而且网站内容还包括文章鉴赏和趣味华文。
 
除了办考试讲座和网站,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爱华文运动曾在两三年前带马华作家去校园演讲,不过像这样的活动其实需要老师在学校配合,帮忙我们协调事情及召集学生。
 
 
4.中文系的概况与出路
热爱华文的中学生,毕业后可以考虑修读大学的中文系,而中文系的出路不只限于当华文老师,因为在这个注重表达能力的时代,中文系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掌握能力,将会是他们未来在职场和生活中的一大优势。
 
潘碧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
本地8大学9单位
开办华文课程
目前在马来西亚,总共有8所大学、9个单位开办华文课程,分别是:
·马来亚大学:(一)中文系、(二)语言学院中文专业
·博特拉大学
· 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
·拉曼大学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新纪元大学学院
·南方大学学院
 
从前中文系只有一家的时候,录取的学生只有100个左右,现在8所大学、9个单位,录取的学生大概有200至250个。这几年,我们发现除了马大录取足够的学生之外,其他大学学额似乎都没有填满。从这个情况来看,学生如果要报读大学中文系,位子其实蛮多的。目前大部分大学都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STPM华文学历,只要SPM华文成绩优等以上就可以申请大学的华文课程。
 
注重书写有助表达能力
现在的华文课程很重视书写,我们希望未来中文系学生既能够写也能够表达,因为如今很多人当直播主和从事网络行销,这些工作都需要有很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曾经做过调查,调查学生将来毕业后想要从事什么工作,结果想做老师的学生不到总数一半,其他的人则说将来看情况决定。这几年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到教育界;有的到媒体界,也有非常多从事文案工作。我们有毕业生在保险界做得很不错,主要因为他们在语言这方面掌握得比别人好,所以在这领域得以发挥一技之长。
 

资讯链接

Copyright © 2019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联络我们